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關注|湖南:激活新動能 跑出“加速度”
本報記者 吳齊強 孫 超
湖南:激活新動能 跑出“加速度”
夏日的三湘大地,一股股含“新”量十足的生力軍,正在成爲發展的“主引擎”和“源動力”。
今年上半年,湖南工業展現出亮眼的成績:全國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8%的4個省份,湖南躋身其中;8個利潤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工業大省中,湖南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上半年,湖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6%。全省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2個實現增加值增長,37個實現盈利。全省經濟呈現“總體平穩、向新向好、韌性增強”的發展勢頭。
在支撐過去增長的傳統產業承壓的背景下,“新不足以補舊、增不足以補減”的矛盾,一度是困擾湖南經濟的堵點難題。如今,湖南爲何能迎難而上,跑出“加速度”?
創新有了新支撐
雷達的掃描光束四處遊走,察覺到主人擡手示意,瞬間解析出“需要飲品”的意圖,平穩托起玻璃杯遞了過來。湖南湘江實驗室裡,具身智能機器人“湘江智伴”如同有了生命。
“成立3年來,實驗室聚焦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前沿,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已發佈24個創新產品,以唯一或第一單位拿下國家發明專利160餘項,成爲湖南首批科研機構知識產權中心。”湘江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劉國權說。
在三湘大地,從種業的“芯片”到“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從超高速軌道交通牽引技術到“海牛Ⅱ號”深海鑽機,一連串重大創新成果令人矚目。
成果的集中涌現,得益於對創新之泉的長期涵養。近年來,湖南建設包括湘江實驗室在內的“四大實驗室”,加快建設“1+2”國家實驗室體系,“4+4科創工程”全部實體化運行,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湖南出臺“七個一”政策,全鏈條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佈局36家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打造成果孵化服務體系;設立金芙蓉科創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連續5年實施十大科技攻關項目,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超170項……
從硬件到軟件,從制度到平臺,一整套組合拳,激活了集聚全球科技、人才資源的“強磁場”。
產業凝聚新質態
成立僅3年,吸引了數十家商業航天企業入駐,引資超百億元,躋身中部地區最大的商業衛星製造基地之一,株洲北斗產業園已蔚然成勢。
今年5月,賽德雷特衛星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製造的“XR-11”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成爲湖南株洲本地自研自造的首顆遙感衛星。“2022年入駐園區時,我們還是初創企業。如今,我們已經擁有脈動式微小衛星智能製造產線,具備每年150顆500kg以下級別小衛星的量產能力。”賽德雷特副總經理劉正峰說。
近年來,湖南構建“4×4”現代化產業體系,依託6個萬億級產業、17個千億級產業和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基礎,圍繞13條重點產業鏈,一鏈一策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四樑八柱搭得穩,添磚加瓦更得力。上半年,湖南在新技術帶動下,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3.7%;在新場景賦能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北斗產業營收分別增長11.6%、9.1%,新能源汽車、自主安全計算、輸變電裝備產值分別增長15%、14.5%、8.4%。
開放迸發新活力
中歐班列、湘粵非鐵海聯運、懷化東盟班列,國際貿易通道順暢運行;湖南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高能級開放平臺活力迸發。應對外部衝擊,湖南應變求新,外向型經濟保持韌性。
懷化國際陸港,目前已開通國際國內運輸線路160多條,2024年東盟班列發運超過1000列。藉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懷化這個偏居湖南西部一隅的山城,近年來成爲“開放前沿”,去年出口貿易額首破百億元大關,外貿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省頭名。
從貼牌代工到建設自主品牌,從出口產品到出口服務,瀏陽煙花以“技術+文化”的新面孔,勇闖國際市場。2024年,瀏陽煙花輸出創意燃放團隊,上演60餘場國際煙火秀。在瀏陽煙花的核心出口基地文家市鎮,今年上半年出口總額突破7億元,同比增長40%。
去年,湖南吸引來自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在湘投資設立企業3739家、實際到位資金6489億元。今年上半年,湖南對東盟進出口增長16.3%,東盟穩居湖南第一大貿易伙伴;對非洲進出口增長7.6%,貿易規模繼續穩居中西部首位。
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表示,“挑大樑”要有“大作爲”。下一步,湖南要在新質生產力、基礎設施體系、重大改革賦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重點地區開放合作等領域,找準國家所需與湖南所能的最佳結合點,爲下一個5年再出發謀篇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