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結算 陸奪鐵礦石定價權

據報導,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與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簽署協議,第四季起對鐵礦石現貨交易實施人民幣結算。圖爲民衆經過北京的中國人民銀行。(中新社)

消息指出,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與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簽署協議,將於第四季起對鐵礦石現貨交易實施人民幣結算。意味中國首次獲得鐵礦石定價權,壓低鐵礦石價格。分析指出,在大宗商品結算上採用人民幣可以降低匯率風險,同時減少美元依賴,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上海有色金屬網報導指出,該協議範圍包括鐵礦石現貨交易中30%轉換爲人民幣結算。同時對2026年長期合約設定觀察期(目前仍以美元計價),若市場對人民幣鐵礦石指數的接受度達到標準,將啓動以人民幣計價的長期協議價格談判。

報導指出,中國鋼鐵企業過去因採購分散,難以集中議價力量,長期處於被動接受價格的地位。自從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在2022年成立後,將所有國有鋼鐵企業的採購權集中一起,代表全大陸四成鐵礦石進口量,對外進行集中採購談判。

據瞭解,必和必拓願意妥協,主要原因是中方供應來源較以往多元化,新增了巴西和非洲鐵礦石供應。

《大公報》報導,一直以來,美元憑藉「石油─礦石」雙支柱壟斷全球大宗商品定價與結算體系。鐵礦石年貿易額超1.2兆美元,其中約80%以美元結算,是中國進口金額最高的單一商品類別之一。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承擔巨大的匯率波動成本和清算通道依賴風險。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之前與必和必拓在續約條款上談判曾一度破裂。必和必拓當時堅持採用以2024年「普氏均價」爲基準的年定價模式,而中國買家則要求採用與現貨價格掛鉤的季定價模式。中國後於9月底下令禁止採購任何以美元計價的必和必拓海運鐵礦石,就算到港口也不能卸貨。這是中國首次禁止採購澳洲鐵礦石。

澳洲ABC新聞曾稱,該禁令看似只是一場價格糾紛,其實是中國的壓力測試。類似於中澳2020至21年間的貿易爭端,當時北京針對的是澳洲的葡萄酒、大麥和煤炭等出口商品。而現在的不同之處在於,鐵礦石比所有這些產品加起來都重要。

報導指出,澳洲的貿易嚴重依賴中國,而短期內中國也嚴重依賴澳洲礦石。如今,必和必拓正在尋找替代市場,北京則正在向幾內亞的席孟杜(Simandou)礦場投資數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