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

國際商報記者 李可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近日發佈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在中國人民銀行與境外貨幣當局簽署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下,境外貨幣當局動用人民幣餘額806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動用外幣餘額摺合人民幣約4億元,對促進雙邊貿易投資發揮了積極作用。

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深化對外貨幣金融合作,以周邊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爲重點,加強央行間本幣結算合作,優化境外人民幣使用環境。穩步推進雙邊本幣互換,優化本幣互換框架,發揮互換對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和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作用。

記者通過梳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發佈的《2024年中國貨幣政策大事記》瞭解到,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毛里求斯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爲20億元人民幣/130億毛里求斯盧比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此後,中國人民銀行相繼與巴基斯坦國家銀行、日本銀行、尼日利亞央行和斯里蘭卡央行續簽了本幣互換協議。據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已累計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印度尼西亞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爲4000億元人民幣/878萬億印度尼西亞盧比,協議有效期5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雙方再次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有助於進一步深化兩國貨幣金融合作,促進雙邊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隨着全球經濟的互聯互通、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各國間的貨幣轉換已成爲企業和個人的一大需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的外匯交易常常面臨匯率波動的風險,以及交易成本高企的問題。雙邊本幣互換安排是國家間經濟金融領域合作深化的表現,有利於便利雙方在貿易投資中使用本幣,規避匯率風險。央行間本幣互換也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英進一步分析,截至目前,中國已成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在跨境貿易與投資中,直接使用本幣進行交易不僅可以有效降低匯兌成本,還可以提升交易效率。

劉英認爲,作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一製造業大國,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10餘年來一直保持在30%的水平上,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融資貨幣乃至儲備貨幣中佔比的提升,尤其是中國與相關國家直接使用本幣進行貿易與投資,不僅有助於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且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性風險。

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持續擴圍是人民幣國際化走深走實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隨着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發展步伐加快,全球經濟主體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和投融資的內生需求不斷增強。相關部門及時採取一系列舉措,提升人民幣跨境使用便利化程度,爲經濟主體跨境貿易投資結算提供更多幣種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64.1萬億元,同比增長23%。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6.2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貨物貿易收付金額12.4萬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下收付金額3.8萬億元,資本項目下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47.9萬億元。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召開的2025年宏觀審慎工作會議透露,截至2024年年底,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第三位貿易融資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

前述報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深化對外貨幣合作,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除加快推進金融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近來,以數字人民幣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聲音也不斷涌現。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與交通銀行聯合發佈的最新一期《跨境人民幣觀察》報告建議,金融機構應積極探索與東南亞、中東等區域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通過與當地支付系統對接,實現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中的直接使用。爲促進數字人民幣的接受度,金融機構可以設計適用於不同國家的數字人民幣支付解決方案,涵蓋零售支付、大宗商品貿易結算、跨境供應鏈金融等多種場景。

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常務副主任、教授陸前進表示,中國應持續推動數字貨幣的發展。他認爲,數字貨幣能夠突破非數字貨幣在流通、投融資和結算等方面的跨國壁壘,包括“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等在內的項目能實現更快速、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和結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數字貨幣的功能性,將大大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