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崩潰為壓垮健保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伯璋籲「調整合理專業給付」

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分析健保困境,撰寫「臺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改革的迫切需求」一文,刊登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correspondence。本報資料照片

就醫方便,醫療費用便宜,全民健保始終爲政府滿意度最高的政策,但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直言「人力崩潰將成爲壓垮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臺灣醫療人力不足與過勞現象已使臺灣健保制度逐漸逼近崩潰臨界點,而這也是其他實施健保制度的國家必須正式的警訊。

目前於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擔任講座教授的李伯璋撰述「臺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改革的迫切需求」(Systemic strains and reform imperatives in Taiwan’s health-care syetem)刊登於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10月18日Correspondence,爲臺灣學術研究之光。

該研究強調,全民健保的可近性與公平性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合理誘因與永續設計,最終會壓垮醫療人力,危及制度本身,而臺灣經驗提供全球醫療照護必須正視的警訊。全民健保制度是臺灣的驕傲,但若無務實改革,人力崩潰將成爲壓垮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章核心概念爲臺灣全民健保制度採行「按件計酬」(fee-for-service)模式,使得醫師多做檢查、多開處方就能多領給付,導致「重數量、輕品質」的扭曲現象。低額的部分負擔確保了醫療的高可近性,但也助長了過度使用醫療資源的困境,讓健保財務陷入泥沼狀態。

李伯璋表示,在臺灣,社會學者、公衛學者與政府官員均想要爲人民提供全民健康覆蓋的社會福利,讓所有人民都能獲得所需的健康服務,且不致造成經濟困難,但這理想的層面是需透過醫療人員來執行。

據統計,臺灣每1000人有2.39位醫師,日本則有2.6人、南韓2.51人,OECD國家平均爲3.6人,臺灣醫護均遠低於東亞及OECD國家平均人力。

醫事人力已經不足,加上長時間工時、不合理的專業待遇,以致醫師與護理師對血汗醫院產生高度倦怠與不滿,不少人選擇離職或退出急、重、難、罕等臨牀工作,進一步加劇了大型醫院醫療人力短缺,惡性循環下,醫療人力嚴重不足和過勞的確造成體系韌性受到嚴重威脅。

全民健保系以年度總額制度來支付醫療費用,在總額被框住、癌症用藥給付持續增加之際,醫療人員專業能力彷彿不受重視,拿到給付點數,卻是更少。

Netflix「夢想成爲律師的律師們」第七集點出律師界真實一面,在合夥律師事務所中,不公平的薪酬績效制度爲年輕律師出走的原因。臺灣醫界似乎也是如此,全民健保改革最急迫的務實政策正是儘速調整醫療人員合理專業給付。

李伯璋表示,臺灣醫療人力不足與過勞現象迫使醫院推出大量自費項目來維持財務平衡,這正是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必須面臨的重大挑戰。全民健保的改革必須走向「價值導向醫療」與務實面對人性的設計,否則再好的短線策略也難以長久制度的永續。

「全民健保政策不能只將財務壓力放在醫院與醫師身上,人民必須承擔相對的責任。」李伯璋說,唯有在制度設計中納入務實財務管理的思維,調整合理專業給付,方能守住醫療人員進入職場的初衷,並讓體系在面對未來危機時更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