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浪犬、石虎共生 纔是解方

聯合報八日「陽光行動」,大篇幅報導流浪犬「殺石虎、害死人」等管理失能問題。臺灣城市邊緣與山林交界,正悄悄上演一場不爲多數人所察覺的生存博弈。一邊是被遺棄、爲求活命成羣結隊的遊蕩犬,一邊是臺灣僅存原生野生貓科動物石虎。這場沒有硝煙的衝突,不僅存在遊蕩犬與石虎之間,更反映出我們對生命的態度與對土地的理解。

我曾在苗栗鄉間道路邊,目睹一隻被撞死的幼石虎。牠靜靜地躺着,不再有那雙曾經閃耀金黃色光芒的眼睛。那一刻,我自問,爲何總是到生命消逝時,我們才感受到牠們的存在?同樣令人心痛的還有高雄永安的悲劇,當海面尚有薄霧時,數十隻遊蕩犬聚集岸邊,目光如獵手般銳利,一名老翁則在水中掙扎、最終不幸身亡。這兩個場景看似毫無關聯,卻有着共通的源頭,那就是我們對動物與環境的忽視與失衡。

遊蕩犬在城市邊緣或鄉野間覓食、繁衍,有時也會進入山林,成爲野生動物的潛在威脅;尤其對石虎這樣體型不大的貓科動物而言,無疑加劇了生存壓力。近年來石虎遭犬羣追咬致死的案例屢屢發生,母石虎爲了保護幼崽,往往傷痕累累甚至喪命,失去母親的幼石虎更難以存活。這些沉默的悲劇,卻鮮少被都市人聽見。

然而,遊蕩犬也是「受害者」,牠們從來沒有選擇要成爲「流浪狗」,這是人類社會的棄養與管理失當造成的結果。「愛媽」們帶着善意餵食牠們,原意是想緩解飢餓與痛苦,但在缺乏規範下,無意間卻助長了犬羣的聚集與繁殖,讓問題愈發複雜。

爲了便利與發展,我們開闢道路、拓展農地、興建工業區,卻往往忽略了這些空間原本也屬於其他生命。石虎做爲臺灣生態系的捕食者,維持着農村的鼠害平衡,牠們不僅僅是稀有野生動物,更是這片土地完整性的重要指標。當牠們被迫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範圍內,這不是牠們「闖入」,而是我們的擴張讓牠們無處可去。

我們不能只將焦點放在是保護狗還是石虎的二選一,真正的挑戰是找到人、犬、野生動物之間的平衡點。加強誘捕、絕育、疫苗與回置行動,讓犬羣數量穩定,是避免無序繁殖的關鍵;同時,集中管理餵養行爲,將餵食活動移至不干擾人類與野生動物的區域,能有效降低犬羣擴散進山林的風險。對於具有高攻擊性或進入保育區的犬隻,則需規畫適當的收容與行爲矯正。

石虎的生存更需要從根本思考,於道路設計中納入生態廊道,讓野生動物能安全穿越;農業與開發政策應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結合,讓友善耕作與棲地保留不再只是少數農民的孤軍奮戰。最重要的還是教育,從學校到社區,讓「責任飼養」和「與自然共處」的理念紮根。

犬羣在夜色中的咆哮,暗影中石虎金色眼睛的守望,都是對我們的提醒:這片土地不只屬於人類,還有許多微小卻重要的生命,共同編織着生態的完整。若視而不見,最終失去的不只是石虎,而是一座原本充滿生命力的島嶼。讓我們開始用更多的理解與行動,讓犬羣不再流浪、讓石虎不再無處可去,讓這座島嶼成爲適於生命棲息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