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機惡化 陸簡化流程促婚催生

熱門話題

大陸民政部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大陸全國結婚登記僅181萬對,較2024年同期的196.9萬對減少15.9萬對,跌幅達8%。同時,離婚登記數則上升至63萬對,較去年同期增加5.7萬對。

事實上,自2013年結婚登記達到1346.9萬對的高峰以來,中國結婚人數已連續多年下滑。2023年得益於疫情結束後的「補償性結婚潮」與中國龍年,全年結婚數曾出現反彈,達768萬對,但回升勢頭未能持續,2024年結婚數即創下45年來新低。

即使在2024年出生人口出現罕見逆轉,達到954萬人,但這種改善被認爲難以爲繼。分析指出,結婚對數本身就是出生人口的重要先行指標,當前的趨勢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長壓力將長期存在。

爲扭轉這一頹勢,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加大政策力道。浙江、山西、內蒙古等地推出結婚補貼與生育激勵措施。如山西呂梁市針對35歲以下初婚女性,登記當日即可獲得1500元(人民幣,下同)現金紅包;浙江上虞則爲初婚夫婦發放價值1000元的新婚禮包。

國家層面也開始行動。4月9日,《婚姻登記條例》修訂版正式公佈,將於5月10日起施行,實現婚姻登記全國通辦,爲跨省登記提供便利。

同時,各地也陸續出臺更具吸引力的生育補貼政策,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對一胎就給予10000元的一次性補貼,標誌着政策重心開始轉向提升首胎生育率。

然而,學者普遍認爲,僅靠現金激勵和行政便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婚育意願下降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高生活成本與工作壓力,是年輕人推遲或拒絕結婚的核心因素。其中,住房、教育與醫療三座「育兒大山」正壓得年輕家庭喘不過氣。據統計,中國將一個孩子撫養至18歲的成本約爲人均GDP的6.9倍,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韓國。

此外,隨着物質與人口教育水準提升到了一定程度,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地,無不如此。

人口結構與性別比例失衡亦是一大挑戰,數據顯示,90後主力結婚人羣比80後少了5637萬人,另外根據2020年人口資料,90後男性比女性多出近888萬人,人口結構本身也在削弱結婚基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