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性增長背後的糧食危機,被美國帶偏的埃及將何去何從?

2020年2月11日,埃及人口總數首次突破9位數,成爲全球第十四個人口過億的國家,總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埃及,人口密度在96.1人/平方公里,相對於比埃及小三倍左右的日本來說,生活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埃及的絕大部分領土都是沙漠,乾旱與黃沙遍佈在埃及的每一個角落,埃及全境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範圍,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是寸草不生的,更不要說種植農作物了。

對於生活在埃及的人來說,他們是幸運的,因爲他們還有尼羅河谷,這個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不僅是埃及的母親河,更是埃及人賴以生存的生命通道,3.5萬平方公里的尼羅河谷和尼羅河三角洲生活着埃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而且人口還在急速地增長。

人口問題已經成爲埃及目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制約着埃及的發展,影響着埃及的前途,甚至在若干年以後會將埃及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但這又何嘗不是埃及人自己的選擇呢!

自給自足的埃及

埃及作爲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它的歷史有些不堪入目,由於埃及地處亞歐非交界處,且北邊連接地中海,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自古以來埃及就成爲世界上強大國家的侵略地,從古羅馬到阿拉伯,埃及的歷史就是一部被侵略歷史。

但是,直到英國人佔領埃及以後,開創工業革命的英國將先進的水利工程帶到了埃及,依靠着尼羅河勉強生存的埃及人在先進的科技面前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埃及人迫切的希望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水利工程保障埃及的民生,緩解尼羅河下游的季節性洪澇災害。

尼羅河流域(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埃及實現獨立,總統納賽爾也像普通羣衆那樣渴望國家能夠擁有一座自己的水利工程,但剛剛獨立的埃及沒錢,只能夠在英國人曾經修建的舊壩的基礎上建立新壩,由於英國人曾經的設計不夠精良,且舊壩已經完全損壞,想要修復並建設一個全新的水利工程對於埃及來說難比登天。

得知埃及打算修建大壩的消息後,美國人第一時間上門提供貸款,但是由於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情得罪了美國,援助貸款成爲泡影,埃及人的大壩夢繼續成爲空想。

就當埃及人打算以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維持大壩的修建時,蘇聯人加入了,在納賽爾總統的主張下,從蘇聯貸款的十四億盧布全部投入到阿斯旺大壩的建設當中,蘇聯人對於埃及不可謂不熱心,不僅提供高額的貸款,還派遣了五千多名工人幫助埃及建設阿斯旺大壩。

阿斯旺大壩

1970年,經歷了20年建設的阿斯旺大壩終於建設成功,埃及總統納賽爾也於同年9月28日去世,爲了紀念這位埃及人最敬重的總統,埃及人將修建阿斯旺大壩時而形成的新的湖泊命名爲納賽爾湖。

納賽爾湖成爲埃及人的生命線,它可以存儲尼羅河一整年的徑流量,由於阿斯旺大壩和納賽爾湖的調節,尼羅河下游每年一度的洪澇災害沒有了,耕地面積更是擴大了53萬公頃,生活在尼羅河流域的埃及人數千年來都沒有享受過的太平日子終於在1970年到來了。

阿斯旺大壩不僅減少了埃及的洪澇災害,同時在1983年全非洲都經歷旱災和饑荒的時候,埃及人依靠着阿斯旺大壩過上了自給自足的日子,不亦樂乎。

納賽爾湖

人口爆炸的埃及

自從有了阿斯旺大壩以後,埃及人再也不用擔心洪澇和旱災了,更不要擔心電力問題,擺脫了尼羅河上游蘇丹等國家對於水源的控制,於是開始加足馬力生孩子。

從古到今,工業國家往往進入到一定時間後,新生人口的數量就會大幅度下降,而農業國家正好與此相反,依靠着勞動力數量的優勢,農業國家的人口往往都是爆炸性增長模式,埃及人也不例外,從1980年的4300萬到2020年的一個億,埃及已經完全控制不住人口增長的趨勢。

在埃及進入到人口爆炸性增長以後,原本是有機會利用好人口增長帶來的勞動力發展經濟,進而步入到現代國家階段的,但是在納賽爾總統病逝以後,埃及人與阿拉伯人跟以色列進行了多次中東戰爭,本就佔有絕對優勢的埃阿聯盟卻意外性地遭遇了大規模的失敗,這讓埃及政府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像前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一樣,埃及政府領導人固執地認爲,西方制度的優勢太好了,用了20年的時間就打造了一個全新的以色列,如果投靠到西方腳下,埃及也必將像以色列那樣,成長爲新時代的一顆璀璨明珠。

糧食危機下的埃及

在美英等國家的遊說下,剛剛利用蘇聯修建完阿斯旺大壩沒多久的埃及就主動跟蘇聯撕破了臉皮,單方面終止《蘇埃友好合作條約》,徹底倒向了西方世界。

倒向英美的埃及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發展路線,擁有石油和蘇伊士運河的埃及對於賺取更多的外匯沒有多大的興趣,依靠着蘇伊士運河的過路費都可以實現國家的良好運轉,又有美英等國家的支援,工業發展就不在埃及政府的考慮範圍內了。

同時,爲了響應美英的號召,埃及放棄了一直堅持的糧食自給原則,在美國的承諾下,埃及開始向美國低價採購糧食,並放開埃及的市場。

埃及市場一放開,西方資本和產品全部涌入到埃及,原本就工業匱乏的埃及在西方資本的連續打擊下,基本陷入到癱瘓中,工業產值才勉強到總產值的四分之一,被西方產品橫衝亂撞以後,埃及的糧食自給能力進一步下降,已經不足百分之二十,而忽悠埃及放棄糧食自給改而買糧食的歐美國家糧食自給率從未跌破百分之百。

隨着埃及人口的越來越多,糧食危機逐漸顯現,更重要的是埃及的就業機會很少,可耕種面積也極其有限,隨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長,糧食短缺,失業率增加成爲埃及頭頂上的達摩克斯之劍。

爲了應對埃及的糧食危機,埃及政府再一次走了短視的路線,糧食短缺首先想到的是大量購買糧食,就業機會少想到的是瘋狂的引進西方資本。每年高達1500萬噸的糧食需求佔據了埃及絕大部分支出,賣石油和蘇伊士運河收取的過河費幾乎都投入到糧食購買上了,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財打造基礎設施,發展工業更是成爲空想。

埃及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怪圈當中,糧食無法自給自足→購買糧食→耗盡外匯收入→糧食無法自給自足,而現在隨着糧食價格的上升以及埃及人口的持續性增長,埃及外匯收入必然滿足不了埃及的糧食需求,未來的蘇伊士運河能不能滿足埃及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已經擺在了埃及政府的面前。

埃及會失去蘇伊士運河嗎?

埃及作爲一個農業國家,農業人口占據了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更是多如牛毛,在阿斯旺大壩建成以後,埃及本有機會利用石油、蘇伊士運河和阿斯旺大壩三個有利因素提升自身的工業化水平,實現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的轉變,但埃及人錯過了這樣的機會,下一個這樣的機會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

近些年,隨着尼羅河上游的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等國家對於尼羅河流域的掌控,尼羅河下游的埃及必然會受到水資源的限制,糧食問題就會更加突出,更何況埃及現在爲了購買糧食,從外面借了大量的外債,幾乎佔據了埃及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未來的埃及是否會像曾經的巴拿馬一樣,因爲外債而失去蘇伊士運河,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