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新政將至,哪些領域迎風口?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冉黎黎 北京報道

“人工智能+”正在深入推進。國常會近日審議通過《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在發佈會上提到,人工智能處在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

對於相關研判,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人工智能處處長劉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個窗口期標誌着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產業應用的轉折點,其廣泛滲透和深度賦能正釋放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潛力。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將塑造經濟增長新動能。

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同時,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賦能紮實推進。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落地,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製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應用。對於接下來“人工智能+”的深入實施,各個領域的企業已蓄勢待發。多家企業表示,將用紮實舉措擁抱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

處在應用落地關鍵窗口期

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上述《意見》,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佈會,蔣毅在發佈會上表示,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經過市場初步檢驗,人工智能已具備解決一些現實場景中複雜問題的能力,對產業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等作用越來越凸顯。同時,社會各界應用需求強烈,處在應用落地的關鍵窗口期。

對於這一“關鍵窗口期”,劉枝表示,它有着AB兩方面的含義。其中,A面含義是指技術成熟與普惠應用的關鍵期。當前人工智能領域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技術躍進與應用普及浪潮。相較於GPT初露鋒芒之時,現在各種模型不僅在自然語言處理上更加精準流暢、富有創造力,更在多模態理解、複雜推理、上下文記憶長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與此同時,技術落地的門檻正經歷着斷崖式下降,訓練和推理成本都大幅下降,工具鏈也更完善。

“各行各業都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利用AI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升運營效能、創造全新價值。這個窗口期標誌着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產業應用的轉折點,其廣泛滲透和深度賦能正釋放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潛力。”劉枝表示,這意味着人工智能已是真正可以下沉到千行百業的生產力引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已形成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人工智能產業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已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產業鏈覆蓋芯片、算力、數據、平臺、應用等各相關環節。同時,我國數據生產量已達41.06澤字節,同比增長25%;全國算力總規模達280EFLOPS;高質量數據集數量同比增長27.4%,有力支撐人工智能模型的研發和訓練。

劉枝指出,B面含義是指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與不容有失的時機窗口。“關鍵窗口期”決定了其極爲寶貴且轉瞬即逝。一方面,技術迭代的速度正以指數級增長,頭部企業和研究機構正以前所未有的資源投入推動模型能力的快速躍升。另一方面,市場的先行者正加速構建技術壁壘、積累寶貴數據、佔領用戶心智並建立行業生態,落後的追趕者不僅需要投入遠超窗口期內的資金成本,還將付出更大的時間成本。

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推進

蔣毅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方面,注重讓市場有方向、有信心,注重務實管用,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一方面,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充分發揮我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着力優化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實算力、算法、數據、開源、人才、安全等方面基礎,加快形成動態敏捷、多元協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更好支撐技術落地和產業發展壯大。

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周陳表示,將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人形機器人、未來能源等重點領域產業創新工程,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拓展應用場景,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周陳還提到,將持續優化消費供給,讓大家願消費。積極培育國貨“潮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消費,加力創新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賦能紮實推進。《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落地,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製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應用。

從產品上看,《報告》顯示,國產人工智能產品不僅在千億級參數規模、多模態能力等方面實現突破,並與辦公協同、教育普惠、工業設計、內容創作等場景深度融合,構建了覆蓋多個領域的智能應用生態。

在現在的節點上推進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有何意義?在劉枝看來,至少有三方面的意義。

一是驅動產業升級與重塑核心競爭力。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服務等各環節,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解決成本上升、效率瓶頸、創新不足等問題,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二是塑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人工智能激發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帶動算力、數據、網絡等關聯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通過人工智能應用催生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帶動前所未有的市場需求,拓展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三是賦能高質量發展。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通過智能化、個性化和體驗升級,提升產品與服務附加值。

“+”到哪些領域?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提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從地方實踐來看,2024年7月,《北京市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2024-2025年)》印發。2024年5月《廣東省關於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印發,打造“人工智能+”廣東方案。《天津市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於2025年5月印發,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賦能千行百業。

“人工智能+”會重點“+”到哪些領域?在各地發佈的文件中,“人工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醫療”“人工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科研”“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頻頻被提及。

政策推動下,不少企業此前在“人工智能+”上已有嘗試。《意見》審議通過後,各個領域的企業蓄勢待發。

天融信科技集團助理總裁張博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意見》將爲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天融信積極響應這一政策導向,依託在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領域的多年技術積澱,以“全鏈路”安全能力體系助力“人工智能+”行動實施,用紮實舉措擁抱政策帶來的發展機遇。

TCL科技高級副總裁、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人工智能進入重要發展節點,“人工智能+”加快向製造業各領域滲透,數實融合發展步入“快車道”。《意見》將引領新一輪產業變革,推動人工智能落地應用並形成生產力助力製造業發展。中國製造業必須抓住機遇,深度推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產業融合發展,打開新的發展空間。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更需要產業鏈上下游齊心協力、共同推進。

趙軍表示,TCL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積極尋找可以顯著提升用戶感知和體驗的相關場景,推動應用落地。同時,運用AI大模型提升智能製造水平,構建新型工業化能力,推動生產降本增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具體來說,通過TCL工研院、格創東智等平臺,TCL圍繞邊緣智能、AI、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加大投入,不斷提升企業‘人工智能+’的技術支撐能力和賦能能力”。

在儲能領域,海博思創本週剛剛與AI領域的頭部企業之一範式集團簽約,雙方成立合資公司,拓展“AI+儲能”邊界。“海博思創將以AI技術作爲創新驅動力,進一步推進‘AI+儲能’深度融合。”海博思創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工智能已經全面滲透到儲能業務鏈的各個環節,包括前期規劃、設計、生產、工程交付、運維、運營階段,海博思創正在讓儲能系統實現從“功能設備”向“智慧能源決策中樞”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