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應用在監測領域 陸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持續改善

陸監測數據下的美麗大地。圖爲安徽省黃山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浙江省杭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水質監測採樣。(新華社)

陸監測數據下的美麗大地。圖爲陝西安康漢江瀛湖庫區景色。(新華社)

大陸《光明日報》3日報導, 今年第一季,大陸環境空氣品質和地表水環境品質成績單新鮮出爐——大陸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項主要污染物指標實現下降;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覈斷面中,水質優良(Ⅰ至Ⅲ類)斷面比例爲91.0%,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爲0.7%,同比持平。

近年來,大陸建成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雜訊、海洋、生態等要素,佈局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路,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美麗藍天、河湖、海灣、山川。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谷樹茂近18年一直堅守在污染源監測崗位一線,他和同事每年對工業企業現場監測和幫扶指導,累計監測幫扶企業千餘家次,出具監測數據十萬餘條。

當前,大陸生態環境部門所屬監測機構共有6.93萬人,像谷樹茂一樣在污染防治攻堅一線的監測人還有很多。近年來,通過全員培訓、比武競賽、人才遴選、行風建設等方式,全方位加強大陸監測隊伍建設。

2024年,生態環境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舉辦第三屆大陸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帶動大陸監測人學業務、鑽技術、強本領,當好美麗中國建設排頭兵和主力軍。

去年獲得大比武污染源監測組第一名的谷樹茂,如今正和團隊研發新的先進監測設備,制定相應的監測規範、監測標準,確保監測數據更加全面、更加準確。

在陝西省輻射事故綜合應急演習現場,仿生四足機器狗變身巡邏犬,高效準確地進行自動化巡測。在雲南,新引入的智慧「執法助手」上崗,藉助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並與無人機巡檢技術高效配合,替代人員進入生態保護區等敏感區域監測環境。

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自動站……如今,各種監測技術手段大展身手,用數據提出環境污染指標、濃度、組分及各類排放源構成特徵和貢獻率,並及時發現重點湖庫藍藻水華、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破壞等問題。

「十四五」以來,大陸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已擁有環境和大氣兩個系列共7顆在軌衛星,初步構建起多星聯動的短週期、高覆蓋、高解析度的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體系。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利用衛星遙感完成多輪次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人爲活動遙感監測,主動發現了各類違規開發活動,爲生態監管提供了問題線索。

在山東,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監測監管效率。山東全省已經核發排污許可證的企業有3.5萬家左右,相關部門建設了大數據平臺,彙集了全省7800家重點排污單位的1.4萬個點位自動監測數據,以及企業用電量數據、生產狀態參數等。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步伐不斷加快。今年,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數智化轉型方案》,標誌着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