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聯盟修課人數不理想 國立大學推「修完一門課發1000元」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積極推動臺灣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但一年來修課人數仍不如預期。 示意圖,非當事人。聯合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力主臺灣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但修課人數一年來未臻理想。本報再掌握,聯盟學校之一國立聯合大學,本學期祭出修完一門聯盟課程就發給一千元,修讀二門則頒發二千元,以此類推。對此,教育團體和學界多認爲不妥,一名私校高層也指出,若課程需要用到發錢的,那就代表學生不是真的需要該門課,也非適合該門課。
一名聯盟學校教師表示,聯盟數目已經擴大至55校,學生程度差異更大,想達成目標自然要用一些「方式」。不少私立學校確實有相對應的做法,畢竟之前TAICA還曾經口頭讚賞願提供獎勵金的學校。
聯合大學表示,該筆經費使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劃,本學期約70位學生獲得獎勵。校方指出,該筆金額是盼協助經濟較弱勢的學生,如提升電腦設備、「購買算力」以完成作業。本報詢問,既然是協助學生完成作業,爲何是在課程修畢後才發給?校方僅迴應,還是必須確定學生有取得學分。
本報再詢問,學生是否檢具如經濟弱勢身份覈實,以及學校如何確認該筆錢是用於課業?校方表示,無法確認學生身份是否真需補助,也無法確認學生是否用於電腦設備等補強,由於是新型課程,因此希望透過獎勵金推廣,但當推廣到一定程度,也許未來不再發放。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表示,學校選擇性針對某些課程發獎金,站在教育理念來看確實有爭議,畢竟教育講求培養能力,不應是以附帶金錢作爲回報。雖然以金錢爲回報效果固然好,但會扭曲求知的本質,變成有獎金我纔來,甚至可能排擠其他課程。
林柏儀談到,較常見的還是針對學業優異、特殊身份等給予補助,否則會讓外界質疑學校是爲了配合中央業績才發獎金催讀,但課程的初衷也不應是迴應中央業績,而是學生是否真有需求。
聯盟學校之一國立聯合大學,本學期祭出修完一門聯盟課程就發給一千元,修讀二門則頒發二千元,以此類推。圖/讀者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