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身世揭露 修法路迢迢

人工生殖「身世揭露」,修法之路迢迢。圖爲TFC臺北婦產科診所診所內「人工生殖法」連署牆。(本報資料照片)

全臺有超過8000名經由捐贈精卵而誕生的試管寶寶,由於我國法規採匿名制,即便成年也無從得知其血緣來源,而歐美國家近年朝向「告知身世」趨勢立法。衛福部正在修訂《人工生殖法》,擬開放2種情況可揭露捐贈者資訊,都僅止於醫療需求,但對於保障兒童知情權仍有很大的一段路。醫師直言,本次修法重點是開放單身女性及女同性伴侶使用人工生殖,「身世揭露」是現階段不可逃避的議題。

我國精卵捐贈採匿名制,無論是捐贈者或受贈者,都無從得知彼此身分,更不得指定人選,接受捐贈的夫妻僅能得知捐贈人的種族、膚色和血型。《人工生殖法》2007年實施以來,全臺共有8397人使用捐贈生殖細胞進行人工生殖。

立法院法制局報告指出,近年歐美國家朝向「告知身世」趨勢立法,例如西班牙、瑞典、奧地利都立法規範,捐贈者透過書面授權方式,讓受贈子女成年後可向醫師或國家機關請求告知捐贈者的一般資訊。

英國採匿名制,但允許小孩成年後申請得知捐贈者的限定資訊,如外型描述、職業、興趣。美國則是由人工生殖子女向法院聲請並裁決是否釋出資料。

法國在2022年修正《生物倫理法》,除了開放女同志伴侶及單身女性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另一重點是保障子女成年時有權瞭解精卵捐贈者的身分或非識別資訊,如年齡、特徵、家庭、職業、捐贈理由等。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考量捐贈人隱私權及子女血緣認知權,擬開放罹患重大遺傳性疾病或有器官移植等醫療需求的人工生殖子女,可知悉血緣來源捐贈者的辨識資訊,相關條文已納入《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於今年1月送入行政院。至於辨識資訊的範圍、如何申請及提供,須待完成修法後,進一步研議訂定相關子法。

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何信頤認爲,子女的血緣知悉權是普世價值,但臺灣在這部分還沒有跨出腳步。他坦言,在亞洲比較難推動,醫界也還沒共識,一方面須顧及兒童權利,另一方面擔心捐贈者因爲資訊可能被揭露,而降低捐贈意願。

「身世揭露是現階段必須處理的問題。」何信頤指出,目前修法重點是開放女同性伴侶和單身女性適用,她們子女長大一定會面臨「爸爸血緣是誰」的疑問,不能一味跟孩子說「找不到血緣」,這是最可憐的。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主任醫師李怡萱認爲,修法不可能一下子完全開放,但未來透過捐贈出生的孩子會愈來愈多,遲早需要往揭露的方向走,這是世界趨勢,務必將兒童權利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