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團組開放日 旅遊發展成熱詞
中國旅遊報記者 郭子騰 楊麗敏
連日來,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團密集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向媒體記者打開了解當地發展的窗口。在記者提問環節,“旅遊”被頻頻提及,代表們積極迴應,從翔實數據到亮眼案例,再到紮實舉措,全方位展示各地旅遊業發展成果。
打造支柱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委書記王寧分享促農民增收的好做法時,列舉了鄉村旅居的例子。“‘旅居雲南’最有魅力的就是鄉村旅居,這是一條促農增收的新路子、好路子。去年,有近400萬人到雲南旅居,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下一步,雲南將按照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思路,實施旅居雲南三年行動,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建設3000個以上鄉村旅居重點村,拓展康養、文體、研學等新業態,讓鄉村旅居成爲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楊進介紹,2025年,內蒙古將以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爲牽引,以做強“歌遊內蒙古”品牌爲抓手,把文旅產業打造成爲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力爭全區旅遊人數突破3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500億元,全力推動旅遊資源大區向旅遊產業強區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副省長雷思維介紹,2025年,甘肅將持續用力、久久爲功,力爭接待遊客增長10%、旅遊花費增長15%,讓文化旅遊業真正成爲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金之鎮說,新疆將旅遊產業納入自治區十大產業集羣,實施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疆正在成爲中外遊客心中的‘詩和遠方’。伴隨着影視劇《我的阿勒泰》等現象級文化產品的涌現,2024年,新疆旅遊接待人次達3.02億,同比增長14%。”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說,2024年,安徽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文化遺產綻放光彩,旅遊消費快速增長,文化強省、旅遊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下一步,安徽將重點抓好文遺保護傳承行動、全域旅遊提升行動、文化服務提質行動、文旅產業升級行動、文旅品牌傳播行動,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爲支柱產業。
向世界級邁進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表示,湖北名山大川多、文化底蘊深,四季皆秀色、無處不風光,可以春賞櫻、夏看荷、秋品桂、冬觀梅。“我們正加快建設世界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3月的湖北櫻花盛開、美景如畫,誠邀大家相約春天賞櫻花,縱覽神農秘境、武當神韻、三峽壯美,領略文武赤壁、白雲黃鶴、鐵血紅安。”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書記徐麟提出,貴州將用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聚焦資源客源服務,努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省長李炳軍表示,貴州將大力發展產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特別是旅遊業。“東盟國家大多沿海,貴州到處是山,旅遊資源互補性很強。去年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落地,東盟國家來貴州旅遊人次增長近3倍,我們正全力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歡迎更多國內外朋友到貴州旅遊度假。”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強說,今年春晚分會場首次到西藏,8分鐘7個地市3000名演員奉獻了38項非遺文旅項目,春節假期拉薩迎來200萬人次遊客。“當前,拉薩正着力建設具有雪域高原特色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以規劃引導發展,全域旅遊規劃、國際旅遊目的地城市規劃制定的21項任務正在依次落實。我們還將全力開發‘拉薩河之光’等文旅新產品。”
繁榮旅遊消費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委書記倪嶽峰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10年,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持續走熱,今年三地首次聯合錄製春節聯歡晚會,聯動舉辦系列文旅活動,到崇禮滑雪、到蔚縣過大年、到承德泡溫泉正在成爲新時尚,全省春節假期接待遊客人次增長13.9%,京津遊客佔遊客總數的比重達到18.2%。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省長周乃翔表示,下一步,山東將把促消費和擴投資、惠民生更好結合起來,從政策、活動、產品、環境等方面發力,進一步提振消費。“這個月,山東將開行‘好客山東·齊魯1號’旅遊列車,讓國內外遊客享受不一樣的快樂之旅。列車途經山東16市,串聯起山東有代表性的文化旅遊資源,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適合不同年齡段遊客的需求,價格優惠、服務到位。”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梅亦用3個詞描繪過去一年江西文旅的熱鬧。“一是紅紅火火,全省接待國內遊客人次、旅遊收入同比分別增長近14%、14.5%;外省遊客近三成,過夜遊客近四成,創歷史新高。二是文韻悠悠,‘背誦詩詞江西GO’政策引來全球學子無數,‘詩旅江西’悄然興起。三是活力滿滿,‘唱遊江西’羣星閃耀,2000多場演唱會音樂節輪番上演。”
對於如何進一步促消費,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建議,堅持提質增效,文旅商體展本質上是服務,好品質、好服務是硬道理、是競爭力,可以爲消費者帶來好的體驗;持續加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外來消費、國際消費,加快打造入境遊第一站,吸引更多入境遊客;加快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以文化、科技賦能,催生出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帶動不同年齡羣體多消費。
來源: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