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三大球”發展
“三大球”是衡量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全國政協體育界別委員關心的話題,他們針對“三大球”的發展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三大球’一定要從興趣開始培養,陪伴孩子進行娛樂性和遊戲性的鍛鍊,在成長早期先把對於體育的愛好培養起來,打好基礎後再比賽。”全國政協委員、前女籃運動員苗立傑說,“每個孩子性格不同,對於‘三大球’的培養也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全國政協委員、女排奧運冠軍丁霞說:“希望更多青少年接觸排球、喜歡排球,參與排球運動。排球等集體項目對培養孩子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具有很大幫助,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青少年成長是一種全方位促進。”
苗立傑認爲,對於孩子“三大球”興趣的培養,很多家長現在還存在功利心理,認爲讓孩子過早參加比賽獲取成績,以及學習一些可以展示給大家的技能比較重要,並沒有真正從健康和快樂的角度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尤其是籃球等集體項目,要允許孩子當配角,讓所有孩子團結在一起才能發揮水平。”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冬奧冠軍楊揚也感同身受,“體育訓練沒有家長支持不行,但很多家長缺乏專業知識和對體育技能的瞭解,忽略了從小培養孩子的體育基本功,過早進行過度專業化訓練,不僅不利於今後的發展,還會增加受傷概率。因此,要向家長和社會普及科學訓練方法,包括體能、康復、營養等專業知識,做到更科學化。”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競技體育訓練管理中心主任王勵勤說:“學校、社會、家庭要共同參與學生的體育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體育作爲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學校賽事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加大賽事供給,激勵學生持續訓練,還能幫助學生感受體育精神,培育校園體育文化。”
培養青少年“三大球”人才,擴大“三大球”運動人口基數,賽事體系的建立無疑是振興“三大球”的重要途徑。去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主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激勵各地重視青訓工作,通過高水平競技推動“三大球”後備人才培養,促進體教融合。同時,各地還強化政策支持,推動青少年“三大球”普及。北京明確要求中小學開展“三大球”必修課程及班級聯賽,山東將“三大球”納入中小學“五大聯賽”,使青少年“三大球”以賽事爲槓桿,通過政策引導、體教融合、賽事體系完善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形成“校園抓普及、體校抓青訓、社會抓提高”的協同格局。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姚明提交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校園“三大球”工作》的建議,強調要完善校園賽事體系,統一校園“三大球”賽事的參賽資格和賽制。姚明認爲,學校應該舉辦更多校園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在學習之餘,擁有自主選擇興趣愛好的機會,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成長爲優秀的潛在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體育政策研究院院長鮑明曉認爲,“三大球”是集體球類項目,是孩子們在團隊中學習成長的重要手段,它的綜合育人價值是很多個人項目無法實現的。“‘三大球’不僅能增強孩子的體質,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讓孩子學會在團隊中成長,學習如何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增強集體榮譽感,從家長到學校需要對‘三大球’在學校的普及和開展提高認識,摒棄功利性思想,讓‘三大球’紮根學校,努力讓孩子在‘三大球’中找到簡單的快樂。”
對於賽事活動體系的建立,鮑明曉認爲,我們的賽事活動仍具有侷限性,更多是爲體育特長生或校隊有天賦的孩子提供參加“三大球”的機會,而不是針對所有孩子。他建議,要按照“三大球”的特點結合青少年成長階段,以賽事活動爲重要組織手段,讓所有孩子都能參加“三大球”活動,這樣發展基礎纔會越來越好。
文:劉昕彤
圖: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