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化身“和事佬”

“這路爭了這麼多年,今天總算解決了,多虧了馬代表,不然我倆還得繼續‘鬥’下去。”近日,崇左市江州區羅白鄉枯隆村板飲屯村民黃某超和施某豪在鄉人大代表,羅白鄉枯隆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馬榮軍的調解下,終於就一塊甘蔗“雙高”地通道的使用權達成一致,倆老鄰居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原來,黃某超和施某豪是板飲屯的老鄰居,幾年前因一塊“雙高”地塊的通行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一方說“路是祖輩留下的”,另一方堅持“地界有憑證”,雙方各不相讓,甚至一度上演“你堵路我拆牆”的鬧劇。村裡調解多次無果,矛盾越積越深,兩家人見面就吵,成了屯裡的“老大難”。

馬榮軍走訪時得知這一情況,當即拍板:“這事必須管!”他連着幾天跑到爭議地塊實地測量,翻找當年的土地資料,還挨家挨戶找村民瞭解情況。“地界不清就得用事實說話,光勸架可不行。”馬榮軍說。

馬榮軍摸清來龍去脈後,組織雙方坐下來談。可剛一開口,兩人又吵得面紅耳赤。馬榮軍不急不躁,一邊講法律政策,一邊打“感情牌”:“遠親不如近鄰,爲了這幾米路傷和氣,值當嗎?”

調解方案改了又改,前後折騰了3年,最後馬榮軍乾脆帶着兩家到地頭,用竹竿重新劃清界限。

如今,黃某超和施某豪的門前路暢通了,逢人便誇:“人大代表辦事靠譜,爲我們跑上跑下,辛苦了!”馬榮卻笑着說:“只要鄉親們和和氣氣,我跑再多腿都值得!”

這場“馬拉松式”的調解,不僅讓兩家冰釋前嫌,還成了羅白鄉“代表履職+基層治理”的典型案例。

鄉黨委書記許康靖介紹,全鄉建立了4級網格體系,人大代表化身“和事佬”,去年成功調解糾紛21起,件件有着落。

“下一步,羅白鄉還將緊盯羣衆身邊的煩心事,讓人大代表‘盯’在網格里、‘泡’在矛盾中,把糾紛化解在田埂上、院子裡。”許康靖說。(陸華勇 莫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