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魯展風采   張友明:用基因技術造實惠好藥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勇啃“硬骨頭”,矢志不移自主創新;他甘坐“冷板凳”,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他就是山東大學微生物改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

1981年,年僅17歲的張友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廈門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學習,而後進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深造。1990年,碩士畢業的張友明遠赴德國海德堡大學從事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在德期間,張友明發明瞭Red/ET DNA重組工程技術,這項技術能夠解決傳統DNA克隆技術不能解決的難題,被評價爲DNA工程技術中革命性的創新。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合成生物學、表觀遺傳學、基因敲除和轉基因等領域,被全球超過500個科研機構以及大多數生物技術公司和醫藥公司所使用。

一代又一代學子不遠萬里負笈異域,又心懷至誠報國的信念歸來。篤定“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2013年4月,張友明作爲國家高層次人才被山東大學引進,在他的帶領下,其團隊在基因編輯技術、人源化動物模型、廣譜固氮微生物構建及藥物研發等領域取得10餘項重大科研成果,爲山東填補了空白。“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在國家的資助下才能夠考入理想的大學、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因此總是希望可以將所學知識與祖國需要連在一起。”張友明說。

張友明一直致力於微生物基因組編輯及改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基礎前沿研究與應用科學之間搭起一座橋樑,將更多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中。他積極推動與地方、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以其團隊研發的技術爲基礎在中國組建了5個生物技術企業,另外參與了6個企業的建設。如2019年6月,在青島獲得了1.1億元投資,與當地企業共建德馨生物技術企業,生產和推廣張友明團隊開發的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該項目第一年度就取得了600萬元的銷售業績。

目前,張友明帶領團隊主要致力於微生物技術的應用,如抗腫瘤藥物的研發,希望能爲患者提供更多幫助。“癌症每一期的治療費用都價格不菲,這對普通民衆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張友明曾不止一次對團隊成員強調,“我們的研究最終是要製造出質優價廉的藥物,爲中國的老百姓謀福祉。”

(大衆新聞記者 張依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