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io.ai官網上線,開放內測

來源:冷技術熱思考

經過大半年緊鑼密鼓的研究和開發,我們的AI知識助手產品remio即將在四月正式上線,並即將開放內測體驗。今天,我們正式上線產品官網(https://www.remio.ai/),歡迎大家訪問官網並點擊Join waitlist申請內測。

作爲公司創始人和產品的設計者,在此我不想複述一遍產品的功能(官網上有介紹),想借此機會聊聊我們產品的核心理念。

當腦力工作成爲體力勞動

我們團隊是一羣成熟的管理者、產品經理、設計師和工程師,在工作中反覆遭遇這樣的困境:

這些場景,相信您也絕不陌生。

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大量研究的共識是要多用自己的語言記錄和總結,也就是俗稱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一點在蒂亞戈·福特的《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所提出CODE(Capture、Organize、Distill和Express)法則裡有最好的體現。

作爲一個重度實踐過很多代筆記軟件的用戶(Evernote之前搭建個人Wiki,重度用過Evernote、Bear、思源、Obsidian等多款筆記軟件),雖然我深知這些方法行之有效,但也深切痛恨它讓本應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變成了消耗心力的機械操作。

AI問答和摘要是特效藥,但不是萬靈藥

看資料(這裡的看是廣義的,也包括看視頻、開會、聽播客等等)、記筆記是知識工作中最消耗精力的任務,而且還不算有效產出。AI問答的出現讓不少人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似乎只需將資料庫交給AI,就能獲得所有問題的完美答案,閱讀和筆記彷彿很快成爲過去式。

但做這方面研究的都知道,目前AI知識庫問答的綜合滿意度僅有50%左右,且提升緩慢。即便有一天AI問答確實能做到有問必答的程度,也不是有了AI問答就夠了,因爲問問題需要時間,回答問題也需要時間,而且很難一次性問對問題。

這一點可以參照數據分析領域。這個領域的技術非常成熟,任何時候都可以用非常靈活的查詢來獲得答案,但即便專業分析師也會做很多隨時可看的報表而不是需要的時候再去查。

AI問答在滿足靈活需求的時候確實非常好用,但大量的日常工作不可能僅依賴於AI問答。

現在不少產品都提供AI摘要(含大綱)和問答功能來加速閱讀,讓我們不再需要完整的去閱讀原文(或看整個視頻)。AI摘要和問答確實成倍的提高了閱讀效率,特別是在判斷一個資料值不值得細讀,或者只需要對一個事情有個初步認識時,是非常好的手段。

但認真觀察就會發現,通過AI摘要和問答讀資料仍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AI摘要和大綱經常大而無當,通過問答讀懂一個資料通常需要做多次的追問,這個過程中需要閱讀的信息量仍然遠大於最終需要記錄的信息量。同時,這個過程中AI並沒有做好記錄,因爲AI並不知道將這些信息記錄在哪裡,AI也不會建立新老知識直接的聯繫,這些零散的信息碎片依然會陷入"存後即忘"的困境。

我們認爲,AI摘要和問答是針對特定場景非常好的“特效藥”,因此我們產品中都會提供完善的功能支持,但認爲有了AI問答就不用記,有了AI摘要和問答就不用讀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它們不是萬靈藥,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解決方案。

知識融合:讓閱讀和記錄輕如無物,讓知識自然生長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知識融合(Blend)功能——首個能完全模擬用戶閱讀和記錄習慣,按個性化知識體系自動記錄的核心功能。無論是行業資訊、工作資料、會議錄音、學術論文還是視頻/播客內容,Blend都能像您自己那樣工作:

信息篩選:智能識別長長的資料中真正對您有價值的內容;

體系融合:精準匹配您的知識組織結構,將新信息記錄到最佳位置;

風格學習:深度掌握您的記錄習慣,從行文風格到格式偏好全面復刻。

通過對您過往所有筆記的學習,remio可以全面熟悉您的知識結構和記錄習慣,知道哪些信息纔是您感興趣的,知道將每個信息記錄在哪裡最合適,也知道您會怎麼記錄,就像您親自讀資料記筆記一樣。用自己的語言記錄是有必要的,但未必都得自己用。

藉助知識融合,您不再需要看冗長的原始資料,而只需要消化remio記錄的少量有用信息。無論是資訊、研究報告、PPT、課程、會議還是播客,您都可以讓知識融合來幫您消化吸收。

如果你想看看某個信息是怎麼來的,remio還可以提供精確到句子級的參考來源。

更棒的是,remio總是把新的信息和跟它最相關的原有的信息擺放在一起,讓您能夠自然的想起每件事情的已有信息,通過新舊信息之間的對照發現新的知識和洞察。

通過知識融合,不知疲倦的remio會比我們自己更擅長將新的信息和多份已有的信息相關聯,在不經意間幫我們找回已經丟失的記憶。不久之前Blend功能曾經將一篇介紹Akool的資訊記錄在“GenAI應用”、“浙大校友”和“創業經驗參考”三篇筆記裡,而我都忘了原來我還曾經寫作“創業經驗參考”這樣的筆記。

多路召回:讓有用的信息自然浮現

搜索問答能找回"已知的未知",但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曾經保存、收藏、記錄了一些事情,而事後完全忘記了這件事情的存在,這些被徹底遺忘的"未知的未知"纔是知識增長的真正瓶頸。

知識融合通過智能關聯新舊信息幫助破解這個困境,但remio還提供更立體的解決方案:

當您閱讀時,右側實時推薦相關筆記和資料;

那些提到當前話題的相關內容片段也會自動出現在您手邊;

通過智能推薦,讓同類或相關筆記和資料更好的歸類;

當您寫作時,智能補全自動推送素材。

所有服務都是主動觸發,無需精準搜索或提問——畢竟面對遺忘的信息,您可能連搜索關鍵詞都無從想起。雖然我們具備完整的搜索問答功能,但remio的更高追求是:讓有用的信息在需要的時刻自然浮現。

Auto Capture:讓AI幫您記住接觸過的所有文稿

從Evernote開始,網頁剪藏(Web Clipper)就幾乎成了知識管理軟件的標配,但今天卻沒有一個網頁剪藏工具會自動保存網頁內容。這是因爲保存所有網頁內容可能帶來比較嚴重的質量問題,同時僅依靠傳統的搜索功能並不能很好的利用海量的內容價值。

但今天AI已經能夠很好的辨別哪些是值得保存的文稿型的網頁(如博客、公衆號、Medium文章),哪些是不值得保存的其他網頁(如SaaS軟件的功能性網頁,Twitter的時間線和Medium列表頁這類大部分內容並非你所感興趣的網頁);另一方面,智能問答、智能參考、智能寫作等功能也能讓更多的內容發揮價值。

所以remio做了可能是第一個會幫您自動保存所有訪問過的文稿型網頁的瀏覽器插件,這也是我們團隊和一些前期試用用戶特別喜歡的功能。

remio可能也是第一個能夠完整保存Google Docs文檔的瀏覽器插件。雖然Evernote、Notion等產品也都有Web Clipper,但經過我們測試沒有一個能夠很好的保存Google Docs文檔的內容。

除了網頁和在線文檔,remio也可以實時收錄本地的Word、PPT、PDF等文件(當然用戶可以指定只收錄哪些目錄下的文件)。如果您覺得用文件系統來管理這些文件很困難的話,也可以把文件只是放到remio裡,藉助remio遠比文件系統更靈活和強大的組織管理功能來管理。

從保存到精讀:全光譜的輔助

前面說過AI摘要和問答不是萬靈藥,remio雖然也不是萬靈藥,但remio提供了豐富的能力讓您在面對任何資料和信息時都能得到高效的輔助。

首先,各種類型的資料和信息,無論在線資訊、寫作文檔、本地文件、筆記、視頻、會議記錄還是播客,都可以通過remio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組織,一站式提取,做到信息盡在指尖。

其次,針對各種不同重要程度的資料,remio都提供針對性的方案。

最重要資料:這些資料需要深度閱讀和思考,remio可以智能推薦相關資料促進您的思考,提供標註和評論功能方便一邊讀一遍標註精華片段,提供閱讀區和筆記區左右分欄佈局,方便一邊讀一遍記筆記;

次重要資料:這些資料只需要選擇性吸收其中的有用部分,通過知識融合,讓AI幫你讀完並做好筆記;

一般資料:通過AI摘要和問答瞭解概況和部分關心的主題,摘要或問答結果也可一鍵存爲筆記;

將來可能用得上的資料:這類資料需要先存下來,remio的Auto Capture讓保存很多信息無需任何手工勞動,集合智能推薦功能方便快速歸類,需要的時候通過集合、搜索和問答等各種方式則能很方便的找回。

本地優先:最好的隱私保護和用戶體驗

從十幾年前開始,SaaS成了香餑餑,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把數據存在雲端,使用產品要麼通過要瀏覽器訪問,要麼通過只是給瀏覽器套個殼的所謂桌面端,由此帶來的是對數據隱私安全的擔憂和用戶體驗的退化。不少朋友都跟我吐槽過Notion的速度,有些朋友用在線文檔軟件來做個人筆記和知識管理(當然是用和公司工作不同的賬號)也一樣發現響應不夠快。

remio採取本地優先的架構,您的所有數據和索引都存在您的電腦或手機上(當然電腦和手機之間需要通過雲服務來同步數據),除了AI問答等極少數強依賴大模型的功能,所有操作也都在本地進行。這樣,remio不但提供了最好的隱私保護,還能讓您享受一切操作都飛快的感覺。此外,在高鐵、飛機等網絡不通暢的環境下也能舒暢使用(對了,我知道有的產品也提供離線訪問,不過是要收費的)。

本地優先的架構也讓上傳文檔構建個人知識庫成爲過去式,只要將文件放到指定的目錄,就自動成爲知識庫的一部分。

我們也研發了在本地運行大模型的純本地方案,但無奈的發現目前本地能跑的小尺寸模型確實能力還不夠。根據模型能力的發展趨勢,預期明年這個時候,本地模型應該也能成爲可行的選項。

我們認爲AI知識助手將是未來知識工作者的主力生產工具,就像程序員使用的IDE一樣(迄今爲止還很少有程序員使用Web端的IDE),本地優先的架構是最好的架構。

如果繼續的話還可以介紹很多,比如我們怎麼思考知識管理中的文件夾、標籤和雙鏈,但親身體驗纔能有真正的體會。請感興趣的朋友移步remio的官網(https://www.remio.ai/)並加入waitlist,我們將盡快向您提供內測版,認真聽取您的反饋和建議。

卓越的產品需要大家一起來創造,讓我們攜手共創,共同迎接新一代知識管理的曙光。

「風輕揚:汪源,杭州久痕科技創始人、CEO,前本站副總裁、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本站數帆總經理,2024年6月創立久痕科技,使命是:讓知識工作更輕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