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襲擊歐洲「氣溫創歷史新高」! 當地人不開冷氣原因曝

圖文/CTWANT

2025年夏季,歐洲多國再度遭逢極端高溫襲擊,氣溫飆升至歷史新高,引發大規模生活與基礎設施混亂。根據《南方週末》報導,西班牙西部城市韋爾瓦(Huelva)與鄰近的葡萄牙局部地區,6月最高氣溫達到46°C;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指出,2025年6月恐成爲歐洲史上最熱的6月之一。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地紛紛發出紅色高溫警戒,巴黎地區已有超過1800所學校停課,公共交通、鐵路系統與醫療單位也出現癱瘓與負荷超載現象。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西班牙出席聯合國發展籌資會議期間,公開指出「極端高溫已成新常態」,並呼籲各國正視地球暖化問題。他強調「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呼應當前歐洲整體正面臨的氣候災難。

儘管氣溫不斷攀升,歐洲家庭卻難以用冷氣應對酷暑。目前歐洲空調普及率偏低,多數國家僅在5%至20%之間,英國僅5%、德國更低至3%,即便是南歐的義大利與西班牙,也僅約40%。反觀美國家庭空調普及率高達90%,中國也有約60%。

歐洲空調稀缺的主因不僅與歷史氣候與文化習慣有關,更與建築法規、安裝流程與成本密切相關。以法國與德國爲例,多數建築需通過繁複的申請與批准程序,包含共有人會議表決、市政廳規劃審查等。特別是歷史建築區與老舊住宅,爲維持外觀整體性,對於外機安裝限制極嚴。租屋者若欲安裝,往往須取得房東與鄰居的聯名書面同意,流程動輒需耗時數週甚至數月。

成本方面也讓多數家庭望而卻步。以法國與德國爲例,空調設備售價從數百歐元到上千歐元不等,而安裝費用甚至可能超過設備本身,總支出高達7000歐元(約新臺幣24萬元)。

更糟的是,能源價格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居高不下,即使稍有回落,電費仍令中低收入家庭吃不消。在德國,每月開冷氣電費約需112.32歐元,佔平均稅後月薪的4%;在義大利,夏季電費甚至可能佔家庭收入的5%。

此外,歐洲長年以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政策,政府與輿論普遍認爲空調爲高耗能且不環保的產品。歐盟設定於2050年達成「碳中和」,各國多以法律規定公共空間空調溫度不得低於27°C。在此環境下,空調不僅成爲社會觀感中的「奢侈品」,也象徵着對環境的不負責任,這使得許多民衆即便忍受高溫,也不願裝設冷氣。

面對熱浪常態化的未來挑戰,電網基礎建設能力也正受到考驗。《科學報告》期刊於2023年曾預測,到2050年歐洲整體空調普及率將從19%上升至41%,而南歐國家甚至可能達到70%。這將導致夏季用電高峰增幅達30%,歐洲電網需要承受額外34兆瓦時(TWh)的電力需求。歐洲目前的電力設計長期偏重冬季供暖,夏季空調突增的需求恐造成供應不足。火力發電在高溫下亦可能面臨冷卻水短缺問題,進一步拖累發電效率。

歐洲電網現存老化問題嚴重,約40%的配電網已使用逾40年,若要全面升級並符合高溫與用電高峰的雙重挑戰,預估仍需10至15年的長期投資與技術改造。專家指出,不僅資金缺乏,部分國家技術人員與工匠短缺,導致項目審批與工程進度緩慢,難以快速應對短期內的熱浪衝擊。

能源方面,歐洲自2022年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爆發後,啓動能源轉型戰略。自2023年起,歐盟大幅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轉向美國與挪威等國進口LNG,並積極推動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專案。至2024年初,歐洲天然氣基準價已降至22.9歐元/兆瓦時,創近四年新低。俄羅斯供應占比大幅下滑至西方供應國總和的七分之一,能源「去俄化」已成顯著趨勢。

然而專家強調,歐洲能源結構轉型仍處過渡期,儲能技術、基礎設施與可再生能源建設進度,尚無法完全填補需求缺口。預期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歐洲仍將面臨能源壓力、電網負荷與極端氣候的三重挑戰,如何在節能與民生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一場艱難的政治與技術考驗。

延伸閱讀▸ 嘉義養豬場漏電驚魂!畜保科人員親睹百餘隻豬遭電死 現場「七孔爆血」畫面曝光▸ 愛犬留車內活活被熱死!「痛苦喘氣畫面曝光」飼主見遺體崩潰▸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