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到懶洋洋?醫揭「熱疲勞」關鍵:小心愈不動愈沒力

夏季高溫易導致疲倦、虛弱、頭暈等身心不適。示意圖/ingimage

炎炎夏日,時常一動就汗流浹背、渾身無力,讓人只想待在冷氣房。不過,中醫師提醒,這可能不是單純偷懶,而是身體正在出現「熱疲勞」。

根據「健康2.0」報導,中醫師陳煜豐指出,臺灣夏季又溼又熱,人體爲了散熱會把血液導向皮膚表層,導致內臟和肌肉的血液供應不足;再加上大量流汗,水分與電解質快速流失,就容易出現頭暈、四肢無力等熱疲勞症狀。若因怕熱而完全不動,氣血循環反而更差,會陷入「愈不動、愈沒力」的惡性循環。

想打破這個魔咒,其實不需要劇烈運動。陳煜豐建議,夏天可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伸展或舒緩瑜伽,像太極、八段錦等溫和運動,都能幫助調理氣血而不會耗損體力。同時,日常生活中也要記得隨時活動筋骨,久坐時可以踮腳尖、擡腳跟促進下半身血流,或者起身伸展肩頸。

若感覺頭昏沉重,可以按壓頭頂的「百會穴」來提神;小腿內側的「陰陵泉」則有助於排溼。這些小動作看似不起眼,卻能幫身體「加把勁」,逐漸累積成對抗暑氣的好體力。

陳煜豐提醒,不妨從日常小改變做起,例如少搭電梯改走樓梯,或提前一站下車走回家,這些零碎的活動累積起來,能有效增強體力、改善氣血循環。若嘗試後仍覺得疲勞不減,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透過補氣、祛溼與循環調整,才能真正找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