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在情境中生長

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何創建有趣的教學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在好奇中“激趣”。問題化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烘托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教師再適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各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例如,在小學數學“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籠子裡有雞和兔共5只,共有 14條腿,雞和兔各有幾隻?”學生通過畫圖、列表等方式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然後,我逐漸增加難度,提出了一個更復雜的問題:“籠子裡有雞和兔共80只,共有240條腿,雞和兔各有幾隻?”這時,學生髮現原來的方法不太適用了,於是開始思考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引導學生通過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然進入“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數學問題—數學問題解答—還原生活問題”的探究之旅,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經歷深層次的體驗與認知,有效達成學習目標。

創設生活情境,在思考中“探趣”。生活化情境是以生活中的素材爲載體,將生活經驗與學習內容相聯繫。學生通過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勾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回憶,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並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比如,小學數學學習加法交換律時,如果教師直接給出a+b=b+a的結論,學生由於年齡較小無法理解抽象的數學等式。這時,教師可以先創設兩個小朋友採摘桃子的真實情境得出等式2+7=7+2,讓學生寫出若干類似的等式,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接着追問:這樣的情形一定成立嗎?引導學生通過舉例、畫圖、嘗試舉反例等方式作進一步驗證;然後再次追問:爲什麼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後和不變?啓發學生藉助直觀的線段圖觀察思考並理解:交換加數位置其實只是改變了數數的順序但沒有改變數量;最後設問:看到加法有交換律你們會聯想到什麼?又該如何驗證呢?再一次引導學生通過類比聯想到乘法、減法、除法是否有交換律,並應用前面的方法驗證說理。教師利用生活化情境結合具體實例講解加法交換律,可以很好地減輕學生的畏懼感。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利用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生活體驗,精心構建一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生活化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有很強的實用性,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創設故事情境,在欣賞中“喚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多媒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增強對新知識的理解,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講平移與旋轉內容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圖形的平移旋轉給學生直觀的形象,並運用動畫演示旋轉的角使學生觀察、討論、探索歸納出旋轉的性質。由於旋轉性質的得出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教學時學生不容易理解,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組多媒體畫面。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很容易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平移旋轉及它們的性質。又如歷史課堂講述“商鞅變法”時,播放紀錄片《大秦帝國》中“徙木立信”的片段,讓學生穿越時空感受商鞅“一諾千金”的改革決心。接着呈現不同史書對變法的評價:《史記》的“刻薄寡恩”與《資治通鑑》的“富國強兵”,引導學生在歷史敘事中形成辯證認知。當知識被賦予故事的外衣,學科便有了溫度,學習便有了情感的共鳴。

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用心去思考、去探索。無論問題情境、生活情境還是故事情境,其目的都是讓知識在情境中生長,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當我們將知識與情境巧妙結合起來,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秘。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鄄城縣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5年07月02日第12版

作者:高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