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以帽取人”迴歸“以才取人”

“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帽子”問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爲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厚積薄發。

人才評價機制“帽子”問題是當前科研領域大家熱議比較多的一個“槽點”。設立“帽子”,爲優秀人才設立的一些表彰項目和榮譽稱號,初衷是爲了激勵創新、支持高層次人才發展。應該講,通過設立人才項目,對人才的支持有了更多保障、更多抓手。然而,人才項目過多過濫,“帽子”滿天飛,讓一些人才項目背離了初衷,有的甚至變味。

比如,“帽子”太重,一些人才項目與科研資源、個人待遇緊密掛鉤,讓一些學者“不得不搶”,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甚至讓一些有潛力的青年學者因“無帽”而失去發展機會;又如,“帽子”太多,許多年輕科研人員深感“帽子滿天飛”,爲了“踩着點爭帽子”,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申請和評選人才項目中;再如,“帽子”太虛,有的評價標準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弊端,導致“帽子”與實際科研能力脫節,甚至催生了“逐帽”現象,嚴重阻礙了科研的健康發展。

離“帽子”近了,離真正的創新反而遠了。近年來,有關部門陸續出臺多項治理舉措,不斷破除“唯帽子”傾向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突出強調“帽子”治理,進一步體現了對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堅定決心和對科研生態健康發展的高度重視。直擊痛點,通過科學分類和優化評價機制,定能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引導他們潛心鑽研、厚積薄發,從而爲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守少則固,力專則強”,人才“帽子”絕非越多越好,也並非戴上“帽子”纔是人才。破除科研“唯帽子”傾向,不僅僅是在“帽子”上做“減法”,還要在人才評價體系的完善上做“加法”,讓“以帽取人”迴歸“以才取人”。只要我們以更科學的機制守護科研初心,以更包容的生態涵養創新定力,廣大科研人員就能心無旁騖地攀登科學高峰,在建設科技強國的征程中書寫頂天立地的精彩答卷。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