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脈在青山綠水間躍動
編者按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敦煌壁畫美輪美奐,運河帆影千年依舊,雲錦技藝巧奪天工……無數的文物遺存、文化地標、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星辰,成爲中華文明的獨特標識,勾勒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有力而深刻地回答着“何以中國”這個歷史之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如何提煉、傳承利用好這些中華文明標識,使其在創新發展中更加鮮活可親?即日起,本刊推出系列報道,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談調研觀察,說履職思考。
長城如巨龍般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鐫刻着華夏民族剛健不屈的文明密碼;大運河似銀鏈串起南北水脈,流淌着先民利用水資源的智慧;二萬五千里長徵路猶如血色絲帶,講述着共產黨人絕境重生的勇氣和信念。這些鐫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印記,既是滋養民族精神的養分,更是閃耀世界的東方文明座標。
爲發掘好、利用好豐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對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行安排部署。隨後幾年時間裡,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也陸續開展。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問題?記者採訪了部分關心關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守護根脈,傳承精神火炬
江西於都,夏日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一間位於大山裡的房屋,幾名老紅軍圍坐在一起講述着當年的故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歷史博物館黨組成員鍾敏在一旁記錄,膝上筆記本的紙頁已經滿滿當當。
“在這裡,還有很多紅色故事‘藏’在羣山中等待我們挖掘。”鍾敏一直關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她曾多次前往長征文化舊址、村莊等地調研,與紅軍後代、當地老鄉深入交流。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於都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徵的第一步,開啓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於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於都段的建設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鍾敏認爲,要樹立保護優先的意識,在保護文物和遺址的同時,應深入挖掘紅軍故事,讓更多人瞭解、記住先輩爲革命理想奮鬥犧牲的感人事蹟,從而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她說:“這是我們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初心和使命。”
許多代表委員認爲,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過程中,要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的原則。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範社嶺看來,應當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法律法規,是爲了確保長城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可持續性,明確遺產保護的組織架構等事項,對損害遺產行爲進行法律責任認定,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範社嶺說。
2023年2月,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誌在位於河南洛陽的隋唐洛陽城和二里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主入口亮相。“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涉及多個地區,不同地方文化各有特色,需要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強化公衆對文化公園的認知。”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河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柳鋒波意識到,黃河沿線多樣的燦爛文化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帶來豐富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帶來內涵邊界缺乏統一認定、同類型資源難以整合等問題。
柳鋒波認爲,黃河流域地區應系統梳理歷史文化資源,總結和提煉若干核心的黃河文化符號,打造黃河文化主地標和系列地標,將黃河文化遺產串珠成線,建設黃河文化景觀體系,讓人們更深地體會黃河文化和黃河精神。“開發過程中應統一規劃,協調部署。針對同類型資源,應在推廣和開發中形成合力,系統性地進行保護和傳承,避免相互爭奪,互相拆臺。”柳鋒波補充道。
和諧統一,山水人文交融
夏季的黃河三角洲,河海交匯處呈現出清晰的黃藍分界線,黃河裹挾泥沙奔流入海,在渤海灣勾勒出壯闊的弧線。此時正是鳥類繁育高峰期:黑嘴鷗、東方白鸛在此築巢、繁育後代,它們是生態恢復的生動註腳。
“生態保護爲國家文化公園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同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生態保護意識的提升,其建設政策、經費等也會作用於生態保護。”在柳鋒波看來,生態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
柳鋒波介紹,通過溼地修復,黃河沿岸多地都打造了沿黃灘地公園和沿黃堤岸休閒區,打造了沿黃河水文景觀體系。此外,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與水利工程遺產結合,成爲可觀賞學習的科普場景。例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洛陽段將治黃工程遺蹟和漢魏漕運遺址相結合,利用生態護坡技術展示古代水利智慧,使文化遺產在生態場景中活化。
在開發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同時,注重對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是不少代表委員的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家協會原主席冉冉認爲,在公園建設的設計階段,就應當儘量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同時注重對文化遺產與自然景觀的協同保護。她舉例,重慶涪陵將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與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結合,既保護水文遺蹟,又維護水質安全;湖北宜昌打造三峽人家景區,在修繕古建築的同時,保留喀斯特地貌植被,形成“山水人文”一體景觀。“我們要做文明的‘裁縫’,用生態的‘絲線’將人文明珠串聯,讓長江文脈在青山綠水間躍動。”冉冉說。
在推動長城文化公園建設時,範社嶺建議“堅持長城及其周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他介紹,目前不少沿長城地區做出了融合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探索,山海關關城文旅融合區以山海關古城爲核心,建設山海關長城旅遊風景道、長城主題和美鄉村片區;金山嶺長城實施了長城交通複合廊道、長城步道,讓遊客在走近文化遺存的同時,親近自然。
活化創新,文旅共生齊進
不少代表委員認爲,國家文化公園既是文化帶,也是旅遊的“黃金地帶”。“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也是建設國家旅遊線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爲例,重慶市擁有世界遺產3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5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需要把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爲旅遊資源,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冉冉介紹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打造文旅場景化體驗的舉措:奉節縣“白帝城·瞿塘峽”景區結合實景演出與數字展覽,讓遊客沉浸式感受李白、杜甫詩詞文化;磁器口古鎮設立“非遺一條街”,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展示榮昌夏布、梁平竹簾等技藝,並開設體驗課程……
戴斌認爲,在各地的國家文化公園,人們通過文化資源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也通過好的旅遊體驗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並從中汲取力量,增強文化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各大國家文化公園地理分佈廣,涉及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差異,文旅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較爲明顯。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旅遊是經濟屬性強、市場化程度高的產業。國家文化公園要吸引廣大遊客,必須建設好公共基礎設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商業環境。”戴斌認爲,一些文旅基礎薄弱的地方,要循序漸進,規劃先行,挖掘多元化的旅遊資源,做好帶狀旅遊線路的規劃;同時,要做好交通保障,因地制宜,發展完善交通網絡;另外,還需要改善配套設施和商業環境。
“國家文化公園依託的主要文化資源,多爲線性分佈,涉及範圍廣,推動不同區域文化資源有機聯動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課題。”範社嶺介紹,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河北省通過建設長城風景步道、統一長城文化標識、培育精品旅遊線路、舉辦主題活動、構建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加強區域合作與交流等,推動不同區域長城文化資源聯動。
“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過程中,加強文旅融合,離不開對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戴斌指出,如果文化只是保護下來,沒有人去了解和傳承,文化的影響力就受限了。應當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活化利用。
江西省於都縣即是如此。“我們引進了‘紅色時空·數字長征’展示模式,該模式利用衛星遙感數據,集成了三維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等技術手段,讓遊客能夠一站式瞭解長征沿線的紅色場館及長征歷史。”鍾敏介紹。
在戴斌看來,數字化再現的場景,能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讓人們在有趣的互動中學習文化、瞭解歷史。“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形式,給遊客帶來更好的旅遊體驗,使他們從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提升文化自信。”戴斌說。(作者 殷澤昊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