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生態優勢成爲推動鄉村振興的“富民資本”

夏日,漫步於江西省資溪縣大覺山小流域的蜿蜒步道,只見青山疊翠、綠樹隨風搖曳,山澗溪流清澈靈動。依託良好生態涵養水源而成的水體景觀,宛如一塊溫潤翡翠,鑲嵌在青山之間,盡顯自然之美與生態之韻。

作爲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近年來,江西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打造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爲抓手,累計建設特色小流域126條,持續探索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高位擘畫,制度築基開新局

曾幾何時,受自然因素和人爲活動的長期影響,江西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8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積達4.62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27.7%,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較爲突出的省份之一。

水土流失加劇,根源在於人的不合理活動和生產方式。如何從源頭上防控人爲新增水土流失,成爲擺在江西面前的緊迫課題。

治水如弈棋,制度是關鍵先手棋,一子落則滿盤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堅決貫徹落實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全力保護水土資源、防治水土流失。按照“發現問題、認定問題、整改問題”的科學程序,以及“應批盡批、應管儘管、應收盡收、應罰盡罰、應驗盡驗”的原則,構建起水土保持“三縱五橫”監管體系。同時,修訂《江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規,爲水資源保護、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築牢法治屏障,讓水生態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有了綠水青山,如何實現“金山銀山”?江西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處長黎明介紹,江西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水生態保護與價值實現體系,先後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着力完善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多元實現路徑和政策制度體系,努力探索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江西路徑。

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共同發力下,“十四五”期間江西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97.03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1%。126條各具特色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如一顆顆明珠散落贛鄱大地,呈現出“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爲“鄉村興、農村美、百姓富”奠定了堅實的水土資源基礎。

系統治理,綠水青山激活力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不僅有效涵養了水源、減少了土壤流失,更極大提升了區域生態功能。江西在治理過程中,注重統籌推進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居環境和生態旅遊一體化發展,形成了生態修復與價值實現的良性“閉環”。

大覺溪流域位於撫州市資溪縣鶴城鎮,流域面積44.96平方公里,這裡有被譽爲“華夏翡翠”的大覺山和清幽靈動的大覺溪,森林覆蓋率高達87.7%。

近年來,資溪縣立足流域特性和區域發展實際,以小流域爲單元,通過坡面復綠、封禁治理、坡耕地整治、水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措施,開展系統綜合治理,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常年高於91%,牢牢守住水生態安全底線。

如今,通過水系連通工程,大覺溪流域成功打造國家級康養示範基地,以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覺山爲引領的生態旅遊矩陣已然成型,年接待遊客超900萬人次。資溪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副局長陳冬自豪地說,資溪創新實施“南源民宿”水生態補償機制,將30%旅遊收益反哺水源地保護,實現了“以水養遊、以遊護水”的良性循環,水環境質量穩定保持Ⅱ類標準,生態與經濟相得益彰,成爲江西生態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走進宜春市靖安縣的“茶立方”茶園,漫山茶樹鬱鬱蔥蔥。茶葉在驕陽下肆意生長、一碧千里,馨香濃郁的茶香味撲鼻而來。

“茶立方”生態茶園位於團頭坪小流域內,總投資約1億元,通過2600畝荒山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實現了入村淨水、生態宜水的良好效果。藉助社會資本注入,茶園已發展成爲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農特產品集散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

“以前種茶靠天吃飯,現在水土好了,茶葉品質大幅提升,銷路根本不愁!”茶園負責人餘建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靖安縣還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覈算,5月23日,團頭坪小流域 “茶立方” 相關交易項目在靖安縣“兩山”平臺進行交易,11個地塊共10.58畝茶園以83.58萬元成交,後續還有近380畝茶園將分批次出讓,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爲經濟優勢。

創新探索,生態價值惠民生

在上饒市廣豐區的西壇清潔小流域馬家柚基地,果農們正在爲幼果套袋。對面山頭,“把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爲金山銀山好價值”的標語格外醒目。

“十多年前,這裡可是另一番景象——山多地少、林相單一,坡耕地一下雨就跑水、跑土、跑肥,土地廣種薄收。不少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當地發展陷入困境。”上饒市水利局水保科負責人顧駿驤回憶道。

轉機隨着水土流失治理而來。近年來,當地實施坡耕地整治、水土改造、節水灌溉等工程,配套生態護坡、排水溝等設施,讓貧瘠山地重煥生機。

目前,西壇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率達91.25%,河道生態功能逐漸恢復,豐溪河水系水質常年達到Ⅱ類及以上,水源水質安全達標率100%。良好的水土條件,讓西壇果園3000畝標準農田種滿了馬家柚。昔日無人問津的鄉間“土柚”,如今已成爲享譽全國的“中華名果”,品牌價值高達18.45億元,當地果農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生態紅利,腰包越來越鼓。

無獨有偶,上饒市婺源縣,素有“中國最美鄉村”之稱,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然而,這裡也曾因水土流失、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面臨生態危機。

爲留住好生態,婺源縣水利局協同相關部門,充分發揮石門清潔小流域生態區位優勢,強化水資源源頭保護,採取“分區治理+系統修復”的模式,構建起較爲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措施體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鳥中大熊貓”藍冠噪鶥在此築巢繁衍,也讓石門村獨有的山水田園風光成爲旅遊勝地。近兩年,石門村每年吸引遊客數量超過30萬人次,最多一天接待遊客達1萬餘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高至2024年的3.1萬元。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創業,民宿、農家樂、釀酒坊、茶舍等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鄉村發展生機勃勃。

好生態帶來新機遇。2024年8月,全國第二單、中部省份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在上猶縣成功落地。12月,上饒市廣豐區、撫州市資溪縣、贛州市寧都縣和九江市武寧縣、吉安市遂川縣等五地完成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交易,總交易金額1742.89萬元,單次交易的項目數居全國第一。

“今年,我們持續推進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及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已完成4單交易,交易額489.45萬元,並在全國率先實現崩崗治理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換交易,生態紅利還在不斷釋放。”黎明說。(萬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