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語症患者重新說話!登上國際醫學期刊的研究者徐文東:手術刀依舊能創造醫學奇蹟

近日,一項來自於中國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在接受外科手術後,卒中後失語症患者的語言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這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外科手術能有效治療失語症,爲慢性中風失語症患者帶來希望。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醫學創新除了藥物、器械、材料,手術創新也應有一席之地,手術刀依舊能創造醫學奇蹟。”

徐文東爲患者實施的這種手術被稱爲“右側C7神經根椎間孔處切斷術”(NC7手術)。研究納入50名卒中後一年以上、存在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組(RCT):其中,25人接受NC7手術,並配合3周強化語言訓練(iSLT),另25人僅接受語言訓練。術後1個月,研究核心評估指標“波士頓命名測試(BNT)”得分顯示,NC7組平均提升11.16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2.72分,並且改善效果在6個月後保持穩定。

“多中心RCT研究結果意味着該診療方法安全有效。相比其他高科技方案,我們的手術40分鐘就能做完,花費小,且很安全。全世界醫生在面對卒中後失語患者時,可以參考我們的方法進行手術加康復。”徐文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BMJ社論對此呼籲重新評估相關康復模式與政策。

我國研究資料顯示,卒中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產生各種語言障礙。徐文東解釋稱:“這些語言障礙包括命名能力障礙,典型表現就是患者看到物品,心裡知道是什麼,但就是說不出來。”

他進一步稱,接受NC7手術的患者,在術後三天第一次評估時就能清晰地說出這些詞,並能從一次只能講三個詞,到能講七八個詞,最終接近完整句子。

NC7手術的靈感來自於七年前徐文東與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針對上肢外周神經手術(CC7手術)。在術後隨訪時,徐文東敏銳地觀察到,部分患者在完成CC7手術的幾天內,語言似乎流暢了,還有一名五六十歲的女性患者對着他唱起了歌。

“這個現象很神奇,部分合並失語的患者在術後表現出語言功能的改善,能較快地叫出物品名稱。這種命名能力的改善速度,遠超神經再生所需時間。”徐文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這引起了他的深思。結合影像學,徐文東觀察到,在CC7手術後,患者右側背根神經節區域出現明確的結構重塑。據此,他大膽提出新的科學假設——語言功能的快速改善,可能源於癱瘓側(右側)C7神經在近椎間孔處被切斷後所引發的神經調控效應,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神經再生。

爲了“喚醒”這條原本就存在的“備用通路”,徐文東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手術理念,即NC7手術。此後七年,他帶領團隊將NC7研究從臨牀發現,走向系統化、標準化驗證階段,形成新的失語症治療方法。

近年來,隨着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癱瘓患者重新站立,失語患者也能被解碼語言,但這些技術尚未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實際提升,還處於暢想階段。

近十年來,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腦機接口等先進技術在臨牀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也讓醫生感到困惑。“AI已來,醫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過去我們總是相信自己精湛的醫術和手中的柳葉刀,但隨着新技術對醫療行業的影響越來越大,醫生在擁抱新技術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對臨牀現象的思考。”徐文東表示,“但真正能讓患者獲益的發現通常還都是源自臨牀,從臨牀中發現現象,保持探索的好奇心。我堅信人腦的智慧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