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愛恨交織”的經濟學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每個人都該學點經濟學”似乎成了社會共識。有溢美者言,戴上“經濟學眼鏡”,感覺世界變得清晰多了,做決定也更有底氣了。

不過,您能想象嗎?不少經濟學家都認同,經濟學思維雖然必要,但有時卻不招人待見。這或許正是《出乎意料的經濟學》這本書最出人意料的觀點。

《出乎意料的經濟學》是美國經濟學家蒂莫西·泰勒的新作。他在本書的第一講中就引用了一個在經濟學家圈子中流傳甚廣的“地獄笑話”:

有一天,3個朋友相約去打高爾夫球,他們的職業分別是牧師、社工和經濟學家。那天的天氣很熱,排在前面打球的那羣人打得又非常非常慢,導致他們等了很長時間。3個人都火冒三丈,於是去找高爾夫球場的經理投訴,稱前面那些“慢性子”毀了他們打球的心情。

經理的回答是這樣的:“對不起先生們,我們會確保這種情況不再發生。但你們知道嗎,排在你們前面的是一羣盲人。他們使用的是那種會發出聲響的球,而他們只能聽聲辨位,所以難免比別人慢一些,還請幾位見諒。”

聽到這個回答,3個人的火立刻就消了。

牧師愧疚地說:“我總是告誡人們要寬容,直到剛纔我才發現,我對他人也不夠寬容。”

社工則低下了頭:“我一直致力於爲殘障人士提供幫助。剛剛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職業使命。”

經濟學家靜靜聽完了整場對話,停頓了一分鐘,然後擡起頭問:“你們爲什麼不讓盲人在晚上打球呢?”

不知道作爲讀者的您在這一刻有什麼感受?或許是:好像有點道理,但怎麼聽着這麼讓人不爽?

是的,這就是泰勒的觀點之一。在他看來,經濟學注重邏輯,但缺了點“人味”。學習經濟學,雖然可以幫助人們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找到解決問題最有效率的方法,但不一定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有時候甚至還有點“惡毒”。關鍵的時候,需要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出手,把這隻發瘋的“野狗”薅回來,修理一頓。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案例更多。

您有沒有曾經因爲被堵在路上,半天動不了地方,而心浮氣躁?

從經濟學角度看,您根本不該生氣,因爲此時的您不僅是一名“受害者”,同時也是一名“加害者”。

泰勒的分析邏輯是這樣的:“我們喜歡認爲,我們都是交通擁堵的受害者,而不是造成擁堵的原因。但更準確的說法是:當你被困在擁堵中時,你身受所有排在你前面的人之害,因爲是他們阻止了你快速前行;但與此同時,你也強行給你後面的人增加了成本,因爲你阻止了他們快速前行。”

用經濟學術語來講,交通擁堵是“負外部性”的典型例子,也即一方對另一方造成了負面影響,且這些負面影響不具備任何市場交易功能。

政府應對負外部性的做法通常是,迫使造成負面影響的一方承擔成本。比較典型的就是應對污染問題。各國應對污染問題的法律法規雖然不同,但總體採取的都是限制和補償兩大思路。其中,補償是最直觀的成本承擔方式,包括強制購買排放權、支付污染罰金等;而限制本質上也是一種成本承擔方式,只不過其表現更爲多元,且很多情況下並不以資金損失形式體現。

此時,恐怕已經有讀者不服氣了:我只有一輛車,憑什麼說我造成了擁堵?但換一種思考角度:假設一輛車造成了4秒鐘的交通延遲,而你身後排着300輛車。簡單乘一下,300輛車共計造成了1200秒的時間成本。假設這個國家的單位時間人均產值爲300元/小時,你的一輛車其實給全社會造成了100元的損失——這個錢該你賠。

分析至此還沒有結束: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交通擁堵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問題本身的一部分,是不是突然感覺“路怒”的底氣有點不足?其實,相較於交通擁堵造成的延遲價值損失,路怒造成的社會成本要大得多。只要你能因爲發現自己並不無辜而低調行事,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從價值理論來看,也算是“將功補過”了。由此,經濟學又產生了“正外部性”。

這就是《出乎意料的經濟學》這本書試圖傳遞給讀者的其中一個觀點:討厭是真討厭,有用也是真有用——經濟學就是這樣讓人又愛又恨。(作者:肖 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