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爲創新而學”

來源:光明日報

當我們凝視DeepSeek生成的詩句與Midjourney繪製的星空,教育的命題從未如此清晰:人類必須成爲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創造主體。從孔夫子“君子不器”的古典理想,到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現代實踐,中國教育智慧中深埋着強大的創新基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爲創新而學”不僅關係國家核心競爭力,更是對人類文明存續的莊重承諾。我們期待的教育,是能夠培育既能在海灘發現前所未見的貝殼,又有勇氣揚帆未知海域的新人類。

“爲創新而學”絕非一個高懸的教育口號,其深層動因與三重時代邏輯有着深刻的耦合。

其一,是國家發展範式從“模仿追趕”向“創新驅動”的戰略性躍遷。

其二,是全球性知識生產與科技變革的指數級加速,特別是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所帶來的系統性重塑。一方面,人工智能將系統性替代基於規則與重複的、將人視爲工具的崗位;另一方面,它亦將開闢前所未有的數字疆域與宇宙探索領域,催生巨量的、難以預見的全新職業形態與可能性空間。人類未來的核心意義,日益錨定於對未知的創造性探索——創造新體驗、創造新發現、創造新世界。

其三,是個體生命意義在現代性條件下的價值重構。在物質豐裕與技術賦能愈發普及的時代,個體對生活意義的核心追尋,愈發指向其作爲創造主體的獨特價值實現與能動性表達。“爲創新而學”是迴應個體在未來世界中獲得深度意義與核心尊嚴的根本需求。

既然創新已成必然,我們的教育就要讓孩子們“爲創新而學”。

細究創新的發生邏輯,不外三大路徑:一是思想涌現:源於大腦神經元通過非常規聯結而形成前所未有的神經迴路,即新的思想模型。此過程本質上是非確定性、容錯性的探索。愛因斯坦就坦言,相對論誕生於“思想實驗的漫遊時刻”。二是經驗偶得:在於實踐過程中對反常現象的覺察與意義重構。1928年的青黴素發現、1964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2004年的石墨烯發現等,科技史上78%的重大突破源於偶然發現。歷史反覆昭示:“偉大不可被計劃。”三是技術組合:對既有技術元素或新發現現象的創造性重組與迭代演化。

以上路徑,皆與旨在追求標準答案、避免錯誤、實現認知同質化的“高分”取向存在本質性的差異,而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更指向駕馭未知世界的創造力培育——跨領域系統設計能力、複雜情境決策能力、審美情感創造能力。拔尖創新人才的涌現並非智力標準化篩選的結果,其共性特質在於:擁有深刻的自主性和內生驅動力、持久的專注力、達成興趣的堅忍的意志品質。在此基礎上,人人都能創新,這意味着創新的可能性潛藏於認知多樣性和行動多樣性的羣體土壤中,“考滿分”在創新面前越發沒有意義。

“爲創新而學”,需要我們構建新範式,需要我們建立全新的教育哲學與原理。

創造力源於認知異質性與思維素養,而非知識的規模累積。創新並非知識總量堆疊的必然結果,而是個體基於可遷移的底層思維能力,如批判性思維、元認知、系統思維、設計思維,在其獨特興趣方向形成高度富集的認知結構後的涌現。其底層哲學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個體的相對無知性是絕對的,試圖掌控無限知識的“內卷”邏輯不僅徒勞且扼殺創新潛力。教育的重心應轉向思維範式的培育和個體認知路徑的差異化生長。即使未來“腦機接口”能實現知識的瞬時輸入,但擁有再多的“知識芯片”也不代表擁有創造力與踐行力——這深刻揭示了“爲創新而學”超越工具理性的本體價值。

教育的根本在於拓展可能性疆域,而非資源分配競賽。基礎教育應致力於最大化每個學生生命潛能的生長維度和選擇空間。“好大學”作爲稀缺資源的象徵,不應成爲基礎教育的單一指揮棒。以考試分數作爲單一標準對個體進行格式化塑造,本質是工業時代效率邏輯在教育領域的異化殘留。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的核心價值,正是爲每個個體提供認知與能力多樣性發展的制度性基礎。甚至區域間的發展差異本身亦可被轉化爲培育多樣化人才稟賦的教育資源,關鍵在於以差異化的政策設計,將之納入培育多樣化創新人才的系統性生態之中。

“爲創新而學”,需要我們認識到,實踐性是創新的孵化器。真正的科學教育及創新學習,其靈魂在於“動手實驗”與“解決真實問題”。有限的解題訓練對思維結構搭建或有其用,但其最大缺陷在於缺乏“意義感”——它割裂了知識與生活世界的意義聯繫,並且抑制“多樣性”,過度強調答案的單一性與正確性。創新根植於多樣化的行動試錯。教育亟須引領學生從“解題”躍升至“解決問題”——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定義問題,運用知識與方法進行創造性探索。唯有如此,“發現現象、提出問題、付諸行動”的創新性人格特質方能養成。

“爲創新而學”,需要我們認識到,喚醒主體性的內驅力、好奇心與存在意義感的重要性。“爲創新而學”的終極目標在於培育具有深度自信、強大內生驅動力與明確生命意義感的創造主體。好奇心與熱忱無法由外部直接灌輸,只能由個體在與世界的互動、探索和挑戰中發現並鍛造。教育的契機在於引導個體認知實現自覺:在人類已知的知識邊界之外,橫亙着浩瀚的無知之海,正是這無知之海才能激發出探索的責任感和創新的倫理召喚。萬物皆可研究,無處不蘊藏科學的種子與創新的起點——每一寸土地、每一朵鮮花、每一片晴朗星空,皆是實現新體驗的平臺、創造新發現的機會、開拓新世界的入口。在任一領域的深度沉浸與創造性表達,皆可成爲個體安放其存在意義的價值高峰。

(作者:倪閩景,繫上海科技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