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瞭解在地 清大攜手10高中啓動「新竹學」課程

爲讓新竹學子更瞭解在地,清華大學攜手在地10所高中,啓動「新竹學」跨校課程。(王惠慧攝)

爲讓新竹學子更瞭解在地,清華大學攜手在地10所高中,啓動「新竹學」跨校課程,課程涵蓋塹城學、竹科學、流域學、客莊學、原民學及移民學等6大主題。副校長呂平江表示,新竹學不只是課程,更是向下紮根的重要行動,盼奠定城鄉永續發展基礎,開創教育新典範。

許多學子住在新竹,卻不瞭解竹科及客莊等歷史,清大結合多年社會責任行動與在地研究成果,與高中教師共備課程,攜手六家高中、竹東高中、竹科實中、香山高中、建功高中、湖口高中、新竹女中、陽明交大附中、曙光女中及關西高中等10所高中,建立跨校共學網絡。

「唯有更瞭解地方,才能走向世界,」副校長呂平江說,「新竹學」是從學校過往USR計劃中發展而來,清大過去在新竹當地研究多有着墨,尤其竹科學是40多年來的顯學,過去竹科員工六日就往外地跑,但隨着下一代在竹科長大,如何讓新竹孩子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受到大學、企業關注。

此外,呂平江提到,現在不只電資學院學生到竹科實習,人文社會學院學生也往企業永續、社會責任等領域發展。「新竹學」不只是課程,更是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理念往下紮根的重要行動,盼透過跨域合作,奠定新竹城鄉永續發展基礎。

課程設計採「做中學」,由10所高中的老師來負責各領域教學,結合清大學術資源,今年11月先啓動6大主題營隊,協助新生探索興趣,12月依表現與志願確認進入正式課程名單。錄取學生自高一下至高二下,連續3學期修讀主題課程,3人一組進行專題探究。

學生每學期發表成果,逐步把知識轉爲行動,內容則以新竹百年產業與文化變遷爲主軸,從晚清茶葉、樟腦的世界工廠,到今日的半導體科技重鎮,帶領學生認識地方脈絡與當代挑戰。

計劃主持人、清華大學永韌中心執行副主任李天健說,新竹產業快速轉型,也加劇了城鄉落差,盼學生超越書本,理解家鄉的歷史與眼前課題;近年清大師生持續在地田野調查,累積出「新竹學」架構思維,盼與在地高中合作,培育高中生成爲未來永續和社會發展的行動力。

此外,面對AI時代衝擊,新竹多所高中社會組班級數近年縮減,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發展面臨挑戰。李天健認爲,這不是單一學校能解決的問題,透過這類計劃的跨校合作,讓更多學生看見人文社會的學習與發展可能,並期待能逐步向下延伸至國中小。

新竹市建功高中校長林國鬆說,學校重視學生的探究實作,也讓新竹學課程融入到校訂課程當中,讓這門課不只是1次性的營隊、專題,期待在清大、竹科廠商、科研機構及文史工作者等協助下,課程能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習更在地,甚至能以新竹爲傲。

至於是否彌補既有課程的不足?林國鬆則說,新課綱持續學生素養導向爲主,從生活出發,盼能學用合一,高中端過去着重知識基礎,在動手實作、找專題及討論議題部分較欠缺,因此與大學端合作,盼能緊扣未來學校發展方向,朝此方向來努力。

參與計劃的竹東高中楊同學說,這次想選客莊學,主要因爲自己身爲客家人,對於身邊環境卻不太瞭解,想要藉此機會更深入接觸客莊文化;而選擇原民學的許同學則說,小時候結交原住民族朋友,但當時不懂對方的生活背景,盼藉課程對好友的家鄉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