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城古鎮更好“活”在當下(人文茶座)

何思琦

“看人家古城古鎮搞得好,總認爲自己造一個出來,也可能運營得好……”前不久,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耗資24億元建成,營業4年卻累計虧損超10億元”的報道引發人們關注。空有“古”的名頭,倉促立項、缺乏文化底蘊支撐的“速成古城”,註定難以長久。

大庸古城不是個例。盲目跟風,不深挖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生搬硬套打造仿古項目;業態單一,“複製粘貼”成功經營模式,搞文化嫁接導致同質化嚴重……曾有段時間,全國不少地方精心打造的“古城古鎮”頻現。然而,鋼筋水泥造不出歷史文脈。沒有靈魂的古城古鎮項目也讓人反思,究竟如何做好保護與開發工作?

不妨放眼全國——在雲南麗江古城,納西民居依山而建,特色美食與小粒咖啡飄香,吸引人們體驗“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在四川閬中古城,山、水、城相融,井字形街巷、“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院落,讓歷史鮮活可觸;在浙江嘉興烏鎮,11屆戲劇節讓融合現代與傳統的水鄉被藝術之光照耀……古城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本質是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創新運營的探索。無論是依託深厚底蘊進行保護性開發,還是通過創新運營打造獨特IP,成功的背後都離不開一些共通的道理。

要守護歷史本真,延續文化血脈。保護絕非將古城古鎮當作僵化的“標本”封存。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承載歷史記憶,講述歲月故事。真正的保護,在於尊重其發展規律,讓古城古鎮“活下來,再生長”。這必定要摒棄大拆大建、生搬硬套,同時需以審慎態度進行保護性修繕與利用,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爲切入點,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追溯歷史文脈傳承。

要留住“人”氣,留存生活本味。古城的靈魂在於人,城因人而生,也因人而興。宜居、宜業、宜遊,無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地人,還是慕名前來的遊客,都能在一方天地中怡然自得。街巷裡飄來一碗麪的香氣,市場上擺滿各色蔬果,揹着書包穿街過巷的學生,坐在巷口閒聊問候的老街坊……平凡而真實的生活場景,正是古城古鎮動人的底色。工夫茶、木雕、潮瓷……以廣東潮州古城爲例,一個個非遺展館在牌坊街林立,一位位代表性傳承人常態化展演,非遺傳承在互動中煥發活力,文化遺產更貼近百姓生活。

要適配現代生活和需求,不斷創新活化。“重點保護,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江蘇蘇州古城以此爲原則,在保護傳統風貌前提下,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再如,一些古城古鎮實施電網提升改造、更換燃氣管道……居民表示“日子越過越舒適和方便了”。此外,古城古鎮還應不斷豐富業態與內容。沉浸式互動演藝、多主題旅遊線路,讓更多傳統文化新場景、新服務、新業態集聚,在嚴格保護歷史風貌前提下,豐富體驗維度,既能“留得住鄉愁”,又能“看得見未來”。

古城古鎮的保護與發展,絕不僅是修復幾處古建、打造幾條旅遊街那麼簡單,要守護本地文化基因,讓歷史記憶和文化根脈在現代生活中滋養人心。

敬畏歷史、摸清家底、找準定位。既要守住“老底子”,也要注入“新活力”,將歷史的“真”、生活的“味”與時代的“需”有機融合,才能讓古城古鎮成爲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摒棄急功近利的“速成”,懷揣對文化的熱愛,紮紮實實做好保護、傳承與活化,從而讓古城古鎮更好“活”在當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