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殘障人士成爲記錄社會的積極行動者

葉祠路

“你的歌聲是我耳機裡的GPS,帶我在黑暗裡摸到光的形狀。”5月5日,浙江衢州“00後”視障女孩徐佳媛在社交平臺上發佈了一條視頻,記錄在一場音樂節的後臺,她與自己喜歡的歌手見面互動的經歷,打動了無數網友。而這並不是她第一次爲大家帶來感動,今年春節期間,她記錄了自己從山東出發到浙江的回家路上許多好心人暖心相助的瞬間。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充滿善意和溫暖,愛的雙向奔赴感動了上百萬網友。

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一個視障女孩的鏡頭正在重新定義“看見”的意義。徐佳媛用掛在脖子上的運動相機和讀屏軟件剪輯的視頻,不僅記錄了她與歌手的暖心相遇,更捕捉到了1200公里返鄉路上無數陌生人的善意。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科技賦能與社會溫度如何共同塑造着一個更包容的文明形態。

當徐佳媛在高鐵站接受工作人員的接力護送時,當鄰座女孩輕聲細語地請她觸摸綠植時,這些平凡瞬間通過她的鏡頭得到了廣泛傳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位視障創作者始終堅持用盲文賀卡回饋幫助者,“所求皆如願,所行化坦途”的字句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善意流動的雙向性。這種互動模式打破了傳統助殘關係中施與受的單向度想象,構建了平等對話的精神空間。在視頻獲得百萬點讚的背後,是公衆對視障羣體的重新發現——他們不再是需要憐憫的弱者,而是能夠主動記錄、表達並影響社會的積極行動者。

正如徐佳媛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那樣,眼前雖然看不到任何東西,雖然是黑暗的,是虛無的,但是心靈是光明的,通過視頻的方式,她不僅給大家傳遞了一些溫暖,還讓更多人看見並瞭解了殘障羣體。

讀屏軟件將二進制代碼轉化爲語音提示,運動相機固定視角替代肉眼取景,這些技術適配不僅解決了操作層面的障礙,更從根本上改寫了殘障人士參與公共表達的可能性邊界。徐佳媛記住所有剪輯快捷鍵的堅持,恰如她跨越千里返鄉的勇氣,共同構成了數字時代“新殘障觀”的生動註腳——障礙不在於身體機能差異,而在於社會支持系統是否足夠完善。當數以千萬的網友通過她的鏡頭見證這一切,這種集體凝視也正在完善社會對殘障羣體的認知。

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徐佳媛故事中的溫暖底色尚未成爲普遍現實。在全國8500萬殘障人士中,能夠如此嫺熟運用數字工具的仍是少數。視頻中展現的無障礙服務銜接,在更多三四線城市仍屬稀缺資源。這就引出一個更深層的命題:當個別勵志故事引發短暫感動之後,如何將這種情感共鳴轉化爲制度性保障?爲此,我們需要建立更系統的技術培訓體系,讓更多“徐佳媛”掌握數字表達工具;完善公共服務標準,使高鐵站的暖心護送成爲標準流程而非偶然善意;更重要的是,通過立法強制和輿論監督,消除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雙重障礙,拓寬他們參與公共生活的空間。

在徐佳媛的視頻評論區,一條“你讓我們看見了世間的美好”的留言獲得高贊。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看見從來不只是視覺機能,而是心靈對美好的感知能力。當社會爲殘障羣體掃除障礙時,他們反饋給社會的精神價值往往遠超預期——就像徐佳媛那些無法用肉眼取景卻精準捕捉到人性光輝的鏡頭,正在爲浮躁的互聯網空間注入珍貴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