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廢舊手機找到好“歸宿”
廢舊手機回收迎來了“國家隊”。近期,中國資環集團在全國省會城市開通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服務,消費者可通過小程序下單,選擇上門現場服務,也可以選擇郵寄保密回收。手機的回收、流轉、拆解和破碎等環節將全程可視化、可監控、可溯源。
廢舊手機回收,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根據行業數據測算,“十四五”時期,我國手機閒置總量將達到60億部,二手手機潛藏價值超過60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兩新”政策加力擴圍,手機等數碼產品進入“國補”。1月份至2月份,6000元以下手機銷售量和銷售額分別達4422萬部、1126億元。由此推算,將會有數量可觀的廢舊手機進入回收市場。
廢舊手機內含有鉑、黃金、鈀、銀、銅、錫等許多價值高的有色金屬。據估算,1噸廢舊手機經過回收處理後,可提取出約400克黃金。手機芯片上的硅材料通過提純加工後,也可用於製作半導體元件的單晶硅。可以說,如果廢舊手機拆解大規模產業化成爲現實,電子產品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將加快形成,助力我國低碳化、綠色化發展進程。
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對廢舊手機寧願閒置也不賣。這既反映了公衆對隱私安全的重視,也揭示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堵點:若不能築牢信息安全防線,廢棄資源回收體系就很難獲得廣泛支持。此外,價格體系不健全、行業檢測標準不統一等也導致消費者“出手”意願低,企業回收積極性不高。
“國家隊”進場可謂衆望所歸。據瞭解,中國資環集團與中國郵政合作,構建前端回收、中端涉密銷燬、末端拆解與高值化利用的全產業鏈循環利用體系,打通了回收處置鏈、產業融合鏈和信息安全鏈。以末端拆解爲例,手機回收到廣東汕頭貴嶼處置基地後,在保密車間經過安全拆解、機械破碎、末端熔鍊,最終實現手機安全銷燬。這樣可將稀貴金屬有效提煉出來,既保障回收後個人信息不泄露,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推動舊手機“變廢爲寶”,還需多方協同發力。加快制定電子廢棄物處理標準,建立從業資質審覈、隱私保護認證、違規懲戒等機制,將“灰色地帶”納入法治軌道。逐步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也就是生產商承擔的責任不僅在商品生產過程中,還要延伸到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特別是產品消費後的回收處理和再生利用階段。對於生產企業來說,通過生態設計和綠色生產,還能提高廢舊手機的易回收、可循環性,有望成爲這個朝陽產業中的“弄潮兒”。
如今,廢舊手機有了更可靠的“歸宿”,消費者在“斷舍離”時也能少些顧慮。當消費更便利、回收更規範、環境更優化,“以舊換新”的乘數效應必將釋放更大消費潛力。
(作者:年 巍 中國經濟網供稿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