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激情的餘溫 流於形式的檢討

▲114年全國運動會甫結束,適逢各地方政府進入議會時期(同時審查隔年度預算),行政機關免不了得經過民意機關的放大檢視,選手的成績表現也容易成爲議會的攻防。(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張家羽/曾任職媒體、企業公關,現爲機關人員

114年全國運動會甫結束,適逢各地方政府進入議會時期(同時審查隔年度預算),行政機關免不了得經過民意機關的放大檢視,選手的成績表現也容易成爲議會的攻防;有趣的是,儘管各界檢討聲浪來襲,行政機關往往更多的是沉浸在賽後的粉紅泡泡裡,一句辛苦了、一句加油,就此了事。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不積極傾聽基層」難做出改變

筆者爲專業運動員出身,先後於媒體、運動產業任職,至今轉戰公職,公務生涯開始是在某直轄市的體育行政機關服務,滿懷憧憬及期待能爲基層體育克盡心力;印象猶深,於108年承辦該直轄市全國運動會的競賽管理職務,賽後因成績未符預期,自主繕寫一份賽後分析的檢討報告,意外的是,主管示意單純內部簽呈即可,連緊密合作的行政機關(教育局,掌管學校基層代表隊業務)都無從得知這份報告的內容,更遑論能共商改善策略,當時的原因很簡單「機關傾向將能量投入其他亮點施政」。

事實上,此般思考邏輯相信是常態,因爲競技運動本當是長遠大計,很難立竿見影就彰顯成效;再加上,影響競賽成績的核心原因是「培訓」,本屬專業領域,公部門往往介入有限,畢竟訓練及比賽,都是交由教練及選手執行,因而行政機關時常存在錯誤迷思:「只要調高獎金、補助,就夠了」,接下來就只要被動等待好成績的「生成」。

但會時常看見輪迴式的劇情,獎金設的再高,拿不到的就是拿不到,補助調的再多,依舊是流於形式的核銷及兌現,始終無法等值反應在成績表現上。

追根究底的原因,是出在行政機關的積極程度。不可否認,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經費攸關培訓及參賽的品質及執行,但如果毫無章法的撒錢,卻不積極向基層傾聽、溝通、協助及輔導,相信很難做出實質的改變。

除了經費議題,行政機關更應善加思考,如何強化選手及教練的「後勤服務」,以地方政府而言,協助媒合企業資源、建構傷害防務網絡、促進教練與選手增能、爭取與全國協會合作、跨域整合(醫療及科學)、促成訓練站資源共享、制定移地訓練政策啓發技術觀等,均是地方政府可着墨的空間。

是以,競技運動是宏觀的網絡,從基層培訓、選項選材、體系銜接、資源輔助、增能啓發等,無不是重要環節,建議地方政府能以後勤觀點切入,相信更能補足教練及選手的專業需求,總比單純發糖果的政策更顯積極,不失爲國家培訓金字塔的基層推手。

▼行政機關更應善加思考,如何強化選手及教練的「後勤服務」,以地方政府而言,協助媒合企業資源、建構傷害防務網絡、促進教練與選手增能、爭取與全國協會合作、跨域整合(醫療及科學)等,均是地方政府可着墨的空間。(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