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賽道,見證互聯網知識大衆化浪潮

作者:姜曉凌 殷倩

“在學校裡,聽課的是幾十、幾百人;在網上,聽衆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藉助互聯網,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找到了與年輕人對話、傳播海洋知識的好方法。自從汪品先在網絡視頻平臺上開通科普賬號以來,他的講解妙趣橫生、深入淺出,迅速引起年輕人的關注,粉絲數超過170萬,最多的一期視頻播放量超過400萬。

來到中國28年的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科普實驗中心主任戴偉設計的化學實驗,網上網下都有大量“粉絲”。“‘講實驗’不如讓學生‘走向實驗’。”戴偉分享自己的經驗。他不僅帶着自己的科普課堂走遍了中國,更是很快成爲擁有千萬粉絲的人氣科普博士。

藉助公衆號、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打造“爆款”,成功讓科普“出圈”。直面數字化浪潮,“互聯網+科普”驅動傳播方式創新、豐富科普供給,爲更多人打開科學大門。

微博、微信公衆、抖音直播、短視頻……這些平臺不僅是科普的新業態,也是科普工作者需要適應的新陣地。科普工作者需要跟上傳播潮流,用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形式進行科普,在科普過程中多用短視頻、圖片、音樂,多和科普受衆互動。

科普公號“不刷題吳姥姥”的博主吳於人,同濟大學退休教授。2021年10月,因爲一則生動講述火箭如何升空的科普視頻火遍全網。短視頻中的吳姥姥,滿頭銀髮,身上那件灰色馬甲如同多啦A夢的神奇口袋,不斷掏出各種新奇寶貝,像變魔術一樣做着各式物理實驗,驅散了很多學子求學時“怕物理”的噩夢,網友們驚呼:原來物理這麼好玩吶!

此後,這個科普公號佳作頻頻出圈,晦澀的物理公式、深奧的物理現象、高不可攀的大科學裝置,在“吳姥姥”繪聲繪色描述和“操作”下,像人類在宇宙中一段段的奇遇旅行。

“保證科學的真實性,讓儘可能多的大衆有共鳴。”吳於人這樣總結自己製作科普視頻的標準。

頭部科普up主代表、“混子哥”陳磊,不僅僅將科普作爲一種分享知識的方式,更是當作一個可以批量化生產、IP延展性極強的內容創作產業來培育。用他的話來說,科普的核心在於用有趣的方法解構知識、重塑知識並重新表達。這一方法可以融入任何領域,只要有信息不對等的地方,就能派上用場。正因爲如此,他將科普融入大文創產業,成爲衣服設計、遊學產品、書店、文化秀場等場景的一部分,打造屬於科普的跨界品牌。

可見,隨着大科普時代的來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邊界正在被打破,科學正與文學、藝術聯姻,形成更爲多元化的表達方式。寓教於樂,同綜藝、脫口秀等各種人文藝術形式相結合是未來科普發展的趨勢,科普也將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想在週末帶孩子去逛逛科普館?想知道上海有哪些科普場館?更想提前知道科普館裡的場景,方便提前計劃嗎?別擔心,“雲上科普”服務可以展示上海的科普場館信息,還可以通過vr場景,足不出戶即可瀏覽科普場館內的環境及展示內容。

作爲上海市科委“一網通辦”公共服務最新推出的線上虛擬科普場館參觀服務,“雲上科普館”響應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部署。市科委以上海市部分科普場館爲主體,打造數字化展示平臺,向公衆提供線上虛擬科普場館互動體驗和科普教育活動。

近年來,上海科技館推出了虛擬導覽與線上展覽,觀衆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深入瞭解展覽內容,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造了數字化科普教育平臺,通過在線課程、科普講座等形式,向公衆傳播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

嗶哩嗶哩(B站)、米哈遊和波克城市等紛紛推出新型科普平臺,巧妙地將科學知識融入年輕人喜愛的音視頻、遊戲和漫畫中,3D立體沉浸式內容、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前沿科技的應用,讓科普不僅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變成了一場生動有趣的體驗。

市科委主任駱大進在2024上海科技節活動期間表示,這種創新不僅極大推動了網絡科普的發展,還成功吸引了廣大青少年的關注,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

流量俱增

短視頻讓“身懷絕技”的知識人

嶄露頭角

傳播的破圈、知識的破壁,數字化在這方面大有可爲。近年來,在政策引導、數字技術加持下,更多的專家、學者走進互聯網、走近網民,開闢了互聯網時代健康科普新圖景。

“科普不是不務正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唐騁(b站up主:鬼谷藏龍),從2014年開始正式創作科普文章到2019年正式開始科普視頻製作。截至今年,他已經是獲得三年嗶哩嗶哩百大up主榮譽,在嗶哩嗶哩平臺擁有400萬粉絲,並且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

唐騁親身經歷了腦智卓越中心“中中”“華華”克隆猴重大突破的科學新聞傳播,以此提出“中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科技與民衆拉開鴻溝”的觀點,凸顯了科學傳播的重要性。他又以謠言的傳播往往不講道理、花樣百出舉例,認爲民衆認知作爲一種“生態位”,更容易被騙子所侵佔,這說明科學傳播不得不做。

和沒有科研背景的科普傳播者相比,專業科研人有更紮實的科學知識,會更準確,可以填補專業空白,這是他認爲“學術科普人”的優勢之一。“科學傳播可以成爲科研工作者的職業選擇之一。”唐騁說,讓認真做科普、做內容的UP主在互聯網上耕良田,才能擠壓更多“雜草”的生存空間,進而讓互聯網生態更優質。

人類從未停止過求知和探索的腳步,技術進步讓知識記載和傳播變得越來越便捷。數字科普的“橫空出世”,極大地降低了獲取知識的門檻,拓展了科學普及的傳統疆域。

隨着知識類內容異軍突起,平臺上的科普達人越來越多,流量也與日俱增。以獨特的形式推動知識共享和普及,科普本該如此——與生活經驗無縫對接;利用平臺渠道實現知識內容的價值迸發,科普愈加生動——多維度的解讀讓理解更爲容易。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