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訪談|開展原子能領域深入合作 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訪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開展原子能領域深入合作 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訪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  新華社記者宋晨  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近日在北京簽署《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和《關於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本次簽署的文件有何亮點?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

明確合作重點 促進可持續發展

問:本次簽署的兩份合作文件有何亮點?  答:這次簽署的《技術合作國家計劃框架》,是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技術合作領域開展合作的重要規劃性文件,對於指導後續中國技術合作項目設計、申報、執行和評估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計劃框架涵蓋核與輻射安全和安保、糧食和農業、人體健康和營養等專題領域,明確未來擬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渠道開展合作的優先領域、合作重點等。  我國堅持“有取有予”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計劃,國家計劃框架也介紹了我國在各個專題領域的技術能力,供國際原子能機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時參考。  在《關於安全、和平利用核技術領域教育培訓合作的實際安排》框架下,各高校將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開發教材和培訓課程,聯合舉辦會議和講習班,開展進修培訓、科學訪問、長短期在職培訓、案例研究、實地參觀和研學活動。同時,可利用中方實驗室和研究設施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核能基礎建設和人力資源培養。

貢獻中國智慧 合作成果豐碩

問: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回顧過去40年,我國是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重要受益者。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民用核能發展之初,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技術援助引進了先進的核安全、核應急標準體系,培養了一大批覈電運行管理和核安全監管骨幹。  我國是國際原子能機構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導的核安全、核安保、覈保障的國際核法律體系建設和標準導則制定,以及核數據、反應堆、核燃料等信息共享和經驗反饋機制。我國向國際核信息系統提交的文獻數量2024年首次位列第一,爲全球和平利用核能事業安全、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國是國際原子能機構事務的重要貢獻者。2016年以來,我國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及有關國家合作,爲減少國際高濃鈾使用、降低核安保與核擴散風險作出重要貢獻。

踐行三大全球倡議 推動原子造福全球南方

問:未來雙方合作有何規劃?  答:國家原子能機構將深入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與國際原子能機構攜手推動原子用於和平與發展、造福全球南方。  一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推動核能發展更加普惠包容。推動“中國—IAEA—發展中國家”三方合作機制落地,實施打造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示範合作項目,讓中國的核科技發展更好地惠及周邊國家。  二是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推動核能治理更加公正合理。加強核安全、核安保國際同行評估合作,助推我國核工業高水平安全和高質量發展;加強新質新域核安全、核安保合作,攜手應對傳統、新興風險挑戰。  三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核能合作更加開放有序。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積極向世界傳遞中國安全發展、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理念、文化,爲國際核能發展合作貢獻“正能量”;攜手推動核科技傳承和創新,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爲全球南方國家培養更多核專業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