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唯一博弈門診收治人次5年翻3倍 嗜賭症害20歲患者賠億元

▲臺灣賭癮人口多年無詳細統計,但博弈門診就診人次近年快速增加,嗜賭症問題不容忽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小賭怡情,但臺灣賭風攀升快,各界須警惕。全臺唯一博弈門診統計,在2020年時,1年約300人次就醫,去年卻已破千,5年間成長逾3倍;醫師說,嗜賭症病人「欠債百萬是基本盤」,有年僅20歲的患者,在臺中賭局一晚便輸掉幾百萬,賭損累計破億,也凸顯賭癮若未介入,恐重創民生經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在2020年開設國內唯一博弈門診,針對嗜賭症,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劉書瑋說,臺灣缺乏賭癮人口大規模統計,但博弈門診在近5年間就醫人次大幅增加,相關問題值得重視,而近年賭癮上升的原因,則應與線上賭博日益普及有關。

劉書瑋指出,近年跨國平臺與代理制度興起,線上博弈可透過海外伺服器以代幣形式下注,後於地下市場或LINE社羣換現金,形成政府機關難以追查的黑市金流,也吸引更多人投入,而目前最受歡迎的遊戲是百家樂,每局1分鐘內決勝負,民衆可在短時間投入鉅額,卻也可能快速賠光。

除了百家樂,其他花招如體育博彩、釣魚遊戲、麻將與同步臺彩的數字盤等,也各有不少支持者,不過劉書瑋說,由於部分玩家懷疑係統演算法會「先給甜頭後收回」,因此臨牀可觀察到實體賭局在疫情後有回溫跡象,現在是線上賭、線下賭都熱鬧。

針對賭癮嚴重性,劉書瑋提到,有一名年僅20歲出頭、家境優渥的男性個案,在地下賭局一晚可輸掉數百萬元,累計賭損金額超過1億元, 家人憂心下帶來門診,但本人始終認爲這只是「暫時問題」,缺乏治療動機,後來也沒再來就醫。

▲神經、精神科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有潛力改善嗜賭症。圖非當事人,示意圖。(圖/衛福部南投醫院提供)

劉書瑋坦言,這類個案往往交友複雜,且牽涉家庭結構問題,單純以醫療介入難以奏效,不過一般民衆的狀況未必如此棘手,透過日常的簡易評估,將有助預防賭癮惡化。

針對簡易自我評估,劉書瑋說明,若輸錢後有強烈想翻本的追輸心態,或因賭博導致工作表現下降、家庭失和,或必須要下注大筆金額才能產生快感,或不能賭時會感覺焦躁、不安,或選擇爲了賭博而隱瞞、說謊,都是確診的重要依據,民衆可多參考。

劉書瑋也說,根據臨牀經驗,至少有一半的嗜賭症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甚至可能合併躁鬱或思覺失調,所以若本身或親友察覺賭癮不輕,想自行靠意志力戒癮,難度會相當高,最好尋求醫療專業諮詢。

針對治療策略,劉書瑋則說,目前強調「戒治與減害並行」,若短期難以完全停止,可透過密集追蹤、調整就診頻率、鼓勵參加團體認知行爲治療等方式,至少降低頻率與金額;藥物方面,根據統合分析,「納曲酮」是目前最穩定的選項,可有效減輕賭博症狀,雖屬適應症外使用,但臨牀已逐步採納。

此外,劉書瑋指出,近年鬆德團隊積極探索「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改善嗜賭症的效果,初步顯示部分接受治療者症狀明顯減輕,目前仍與臺北榮總腦影像團隊進一步分析中。

劉書瑋強調,嗜賭症復發是常態,根據國外經驗,未治療個案在1年內有6成會再度賭博,但接受治療可降至3成,關鍵在於早期辨識、積極介入,以及建立更完善的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