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首件鬼蝠𫚉標本出狀況 幕後修復過程首曝光

國立海科館日前針對全國第一尾公開展示的大型鬼蝠𫚉標本,進行公開維護展示,希望讓更多的民衆能夠了解瀕危生物,也體認標本維護的辛苦。(國立海科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常到基隆海科館的民衆應該知道,在主館5樓有一尾列爲瀕危物種的鬼蝠𫚉標本,但不一定知道,它同時是國內第一尾大型鬼蝠𫚉標本,今年1月15日才獲審通過可以公開展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表示,爲維護這標本的狀態,日前公開展示標本的維護工作。

海科館表示,鬼蝠𫚉又稱蝠鱝,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中列爲瀕危物種,在館內展出的標本,今年1月15日才獲主管機關覈審通過公開展出。不過因爲基隆天氣炎熱,且館內也比較乾燥,展出才半年左右,標本的皮膚出現了裂開的情況,也使得標本維護工作立即搬上臺面。

國立海科館日前針對全國第一尾公開展示的大型鬼蝠𫚉標本,進行公開維護展示,希望讓更多的民衆能夠了解瀕危生物,也體認標本維護的辛苦。(國立海科館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海科館指出,爲讓來館的民衆能夠親臨現場觀察專業保護過程及感受標本維護的不易,因此一系列的工作都選擇在開館時間進行。

修護團隊說明,標本表皮仍保留原有倒鉤狀盾鱗,無法採用擦拭的方式,僅能使用高壓空氣及吸塵器進行清潔。實體剝製標本最佳保存方式爲存放於恆溫恆溼的環境當中,但鬼蝠𫚉標本有極高的展示教育價值,在常溫開放式空間展出,因此需定期實施除塵維護保養。

海科館指出,這次的維護工作集中於皮膚裂開部位的修復,團隊仔細檢查標本的每一處損傷,並採用最精細的技術對其進行修復。過程中,採用防黴矽利康、原色塗料、補土材料進行接縫處的強化及補色,以確保標本在維修後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生物學與藝術價值。

海科館館長王明源表示,「鬼蝠𫚉標本的保護工作,是一項持續的挑戰。它不僅是自然界奇蹟的再現,也承載了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這次的維護展示,也讓大家更能理解標本維護背後的科學與匠心。」

海科館指出,經由這次的標本維護展示,民衆不僅能瞭解鬼蝠𫚉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知識,還能看到標本如何經過專業修復,並學習到更多有關標本保護的知識。這些維護過程將每週更新,並會設立專業導覽,讓參觀者更能瞭解標本製作、維護與保存的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