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獨有清宮琺瑯彩瓷 華梵佛藝碩士林發權個展秀手藝

華梵佛藝碩士林發權的琺瑯彩瓷作品「花木蘭門神」。(圖/華梵大學)

清宮琺瑯彩瓷創作家林發權多件作品被總統府典藏,他以年近70高齡進入華梵大學佛教藝術系攻讀碩士,並在橋藝術空間舉辦個人創作展,展出花木蘭門神、澎湖外垵漁港、里斯本電車等多元主題的彩瓷藝術品,獨一無二的雕金工藝令參觀者歎爲觀止,「2025林發權清宮琺瑯彩瓷創作展」在橋藝術空間展出至3月6日。

1957年出生於澳門的林發權,從小在陶瓷工廠學習清康熙年間發明的釉上彩繪手藝,28歲移居臺灣後在鶯歌開起個人工作室,進行陶瓷加工與創作,在清一色以「釉下彩」爲發展主力的鶯歌陶瓷業中獨樹一格,不僅長期在鶯歌工商擔任師徒制業師,亦曾在北科大等多所大學任課程講師。

華梵佛藝碩士林發權作品「貓蝶富貴轉心瓶」。(圖/華梵大學)

林發權說,不同於釉下彩是先在胚胎上釉藥後再以高溫一次燒製而成,「釉上彩」是將800度的釉藥彩繪在已經高溫燒好的白瓷上,進行二度低溫燒製,色彩嬌豔動人具強烈藝術性,在臺灣幾乎沒有人做,亞洲地區也難找到其他以釉上彩進行「創作」而非「仿古」的藝術家。

琺瑯彩瓷藝術家林發權展出總統府典藏的作品「繁盛不息」濃縮版。(圖/華梵大學)

林發權將被視爲「古董」的清宮琺瑯彩(釉上彩的其中一種),用自己的材料與創意,融入科技元素重新配製研發釉藥,黃金浮凸上來的雕金技術在全球碩果僅存,創作出來的雕金作品連歷屆總統都喜愛,不僅獲總統府典藏,總統蔡英文與時任副總統賴清德更親自出席受贈儀式,令他倍感榮耀。

「我腦中還有數千個圖案想做,但沒有時間!」每天早上起牀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創作題材,林發權此次規畫「清宮琺瑯彩瓷創作展」,創作主題即橫跨古今東西,多元不設限,除了有仿故宮典藏的稀世珍品,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創意展現。

例如2件高逾1米的「花木蘭門神」,不僅用美女取代威武的伽藍、韋馱護法,彩繪出的花木蘭還是可愛的Q版,讓人眼睛爲之一亮;另外還有美人魚、里斯本電車等以琺瑯彩工法融合西畫風格的創作,以及超逼真立體的基隆正濱漁港彩色屋、澎湖外垵漁港等作品,讓人在用手觸摸的同時,也充分感受到琺瑯彩藝術品的不凡與貴氣。

林發權說,教學與創作是他一生的職志,目前已培養出30多名琺瑯彩種子教師,海內外演講與展覽也在陸續安排中,希望未來能有人將這項擁有3百多年曆史的珍貴藝術工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