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世三姊妹》帶旺 換《釧兒》上場

演員張芳瑜(左起)、張擎佳與呂承祐傾力演出《勸世三姊妹》,成爲現象級的音樂劇,續緣演《釧兒》時3人卻關係大變動。(攝影/石智中‧張芳瑜、張擎佳服裝提供/Story Wear‧呂承祐服裝提供/peter wu)

張芳瑜是命定《釧兒》,至少5度演出愛情穿越,這是她2019年的劇照。(躍演提供)

《勸世三姊妹》在紐約外百老匯演出,創下臺灣音樂劇紀錄。(躍演提供)

《釧兒》以歌仔戲班爲背景,這是呂承祐2019版以「阿強」(左)角色演出。(躍演提供)

音樂劇《勸世三姊妹》每推出門票必秒殺,牽亡歌陣更展現臺式劇場美學。(躍演提供)

「觀衆常笑說,我們『躍演』有自己的宇宙。」呂承祐笑着一開口,張擎佳和張芳瑜立刻跟着附和。他們都是每賣必秒殺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演員,暢聊自己近20年劇團經歷時,那種「上一回我還是她的姊姊,這次卻成了她的媽媽」樂趣時,大家忍不住笑出來。

張擎佳、張芳瑜、呂承祐交情深

張擎佳在《勸世》演姊代母職的大姊「宋國珍」,帶着弟妹學牽亡歌陣,狂飆七字經國罵,總讓觀衆拍手叫好,這回《釧兒》她改演釧兒媽媽,「聽到時,就覺得又是我的臺語期末考。」其實她早爲宋國珍練到臺語筋骨鬆開,這回反而小擔心角色偏虎媽,觀衆會不會覺得自己只會演這類型角色,但這位熱情洋溢的牡羊女,補了一句「但我還是會盡力做到讓宋國珍和媽媽不一樣類型的『瘋癲』。」她的語氣半玩笑、半堅定,像每次上臺前那樣篤定。

至於呂承祐,從《勸世》女主角的青梅竹馬演到《釧兒》「阿強」。他笑說壓力「排山倒海」,尤其角色臺詞多、情感沉重,之前的輕鬆感回不去了。《勸世》「二姊」張芳瑜是10年至少5度迴歸的「資深釧兒」,她笑說也曾想挑戰別的角色,但這次仍是那命定的「釧兒」,也正因如此,才得以經歷這場與美秀共唱的奇妙緣分。

戲中角色頻變,但好友誼卻也更深。張擎佳、張芳瑜、呂承祐從大學就認識,曾共排、演出,甚至還同住。躍演劇團像個大家庭,他們下戲後仍習慣黏在一起,笑說「看到不想再看的那種朋友。」話才說完,3人又互開玩笑,搶着爆對方的糗事,訪談瞬間變成一場劇場隨興秀。

《勸世三姊妹》在臺灣音樂劇界是現象級的存在,但回想聽到秒殺時3人反應是驚勝過喜,「嚇壞了,不可能吧,劇場一直這麼小衆!」「什麼10分鐘?沒有,第5分鐘!」呂承祐笑說,當時還以爲售票系統壞了,「我正幫家人刷票,一刷新就顯示賣完。」張芳瑜補充,其實第一輪在高雄衛武營還沒滿座,但口碑一路累積,到臺北站時已完售,接着臺中站到隔年第二輪更是創下全部秒殺。

今年《勸世》登上外百老匯,成爲首部登上紐約商業舞臺的臺灣音樂劇。劇團特別加設英文說書人協助觀衆理解。原本擔心文化差異大,連合作外國團隊都對「二叔公」「三嬸婆」一頭霧水,但情感是共通的,當劇情進入父女和解,全場瞬間靜得只剩感動。演出結束後,外國製作人笑說:「願意花兩三百美金再看一次。」

張擎佳在劇團內也有「宋國珍長姊」風範。這趟出國前,因爲排練時大家沒複習、狀況零零落落,她難得開譙:「大家是要出去丟臉是不是!」她笑說導演曾慧誠脾氣太好,總是忍到最後才爆,她只好偶爾當那「先爆炸來控場」的人。幸好首演掌聲與淚水齊飛,大家才終於鬆口氣。

歌仔戲 臺灣的音樂劇

其實《釧兒》早誕生於《勸世》,是躍演宇宙生成初期之作。張擎佳記得導演曾說:「歌仔戲就是臺灣的音樂劇啊!」旋律、敘事與身段都在唱故事。無論是《釧兒》的歌仔戲、《勸世》的牽亡技藝,都是以臺灣特有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讓世界看見來自舞臺的軟實力。她笑說:「真的只有這麼多元的臺灣,才生得出這樣的作品。」

但那融合的過程從來不容易。音樂劇的籌備比舞臺劇更長,今年要演的戲,去年至少得先讀「半本」試試水溫,加音樂、拼結構,看整齣戲跑不跑得動。像《釧兒》,從7月讀劇到現在都還在改,編導創作過程像場馬拉松,而演員就像不斷配速的跑者,一邊調整、一邊笑着往前。

《勸世》曾錯過臺北戲劇獎第一屆,《釧兒》則可角逐第二屆。提到入圍機率,他們笑說就像「餐廳遇上米其林暗探」,壓力有,但心態輕鬆。對這羣在舞臺跑了近20年的演員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獎,而是下一次燈再亮起時,還能一起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