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痠痛如遭輾壓…女大生因「慢性發炎」長期受苦 醫揭4元兇
一名年輕女大學生長期出現全身痠痛、無力與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接受功能醫學評估後,才發現問題可能源自於體內「慢性發炎」。 示意圖/ingimage
一名年輕女大學生長期出現全身痠痛、無力與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曾多次就醫卻遲遲無法找出病因。在長輩的建議下接受功能醫學評估後,才發現問題可能源自於體內「慢性發炎」。醫師指出,不良生活習慣如熬夜、久坐不運動與高糖飲食,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關鍵因素。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在臉書粉專分享,這名學生因長期備戰考試,總是熬夜唸書,也常常喝手搖飲、吃加工食品。後來出現反覆的全身痠痛、肌肉僵硬,甚至早上起牀就像被卡車輾過一樣,全身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看了好幾位醫師,並且做過神經、骨科、免疫、風溼相關檢查,卻始終找不到明確原因。
後來,女學生在一位熟識的長輩建議下,找劉博仁醫師試試功能醫學的治療方式,檢測後才發現她的慢性發炎指數明顯偏高,腸道菌相也失衡、自由基偏高,並出現與自律神經及免疫系統失調相關的異常指標,這些都和「慢性纖維肌痛症」背後的系統性發炎與大腦敏感化有關。
劉醫師指出,許多文明病如糖尿病、憂鬱、失眠、肥胖等,其實與體內「低度發炎」長期存在密切相關。該學生的生活中充斥多種促炎因子,包括:
上述這些因素讓身體長期處於「準備打仗」狀態,造成荷爾蒙、神經與免疫系統失調,自然也就容易產生疼痛、疲憊與身心失調的症狀。
針對此情況,劉醫師提供三大改善方向,協助患者逐步緩解症狀:
一、營養干預
補充Omega-3脂肪酸、薑黃素、維生素D3、鎂等營養素,並透過益生菌與膳食纖維調整腸道菌相,改善腸漏問題。
二、飲食調整
建議減少加工食品、甜食與紅肉攝取,改以蔬果、深海魚類、橄欖油與全穀類食物爲主。
三、生活作息規律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包括晚上11點前就寢、每週進行三次溫和運動,以及學習正念冥想與呼吸放鬆技巧。
三週後,該名學生回診表示,「我覺得早上醒來沒那麼累了,肌肉沒那麼痛,也沒那麼容易煩躁了」。
劉博仁醫師強調,慢性疼痛往往並非單一病因導致,而是整體身體機能失衡的表現。只要找出生活中的「促炎因子」,並採取全方位的調理策略,體內發炎狀態是有機會獲得改善的。
他也呼籲,若有長期痠痛、疲倦、腦霧、焦慮、失眠的困擾,切勿忽視慢性發炎的可能性,應找到背後的原因,並且從飲食與生活中排除「促炎因子」,相信身體發炎一定會獲得大幅度的改善。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