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交易系統建設宜“快穩兼顧”

A股市場成交額已連續多日站穩2萬億元,在社交媒體上,券商開戶廣告與中小券商“精準推送”的超低佣金信息交織疊加,市場熱度與投資者入場意願形成顯著共振。

成交放量與開戶熱潮帶來服務需求驟增,成爲券商面臨的一道重要“考題”:交易系統的穩定性建設,既要跟上行情升溫的“快節奏”,更要守住安全運行的“穩底線”,二者缺一不可。回顧A股過往幾次行情中交易放量時,券商App因承載壓力激增而出現宕機、卡頓等技術故障情況,暴露了行業風險點。

爲此,監管部門一向重視系統穩定性,並作出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例如,去年9月底,監管部門要求券商加強網絡和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工作,明確提出“加大信息系統壓力測試力度,重要信息系統的訂單吞吐速率、成交峰值吞吐速率等指標應當在歷史峰值的三倍以上,交易時段相關網絡帶寬應當是近一年使用峰值的兩倍以上”,這一硬性標準爲行業技術升級劃定了清晰閾值。

也正是在政策的引導下,針對近期的市場行情,券商積極進行前瞻性佈局,成功守住了交易系統的穩定:一方面,頭部券商提前完成多輪系統擴容,顯著提升了峰值承載能力;另一方面,針對銀轉時效、銀轉成功率、交易成功率、報盤速度等關鍵指標進行實時監控,確保交易過程順暢。

交易系統作爲券商服務的“安全底線”,直接關係着投資者權益與市場秩序的穩定。筆者認爲,券商不能僅滿足於當下的系統穩定,而應前置性佈局,配足配強信息科技力量,從多個維度持續發力,強化系統建設。

其一,技術投入要“超前佈局”。券商傳統集中式架構在應對突發流量衝擊時往往力不從心,分佈式雲架構憑藉強大的資源動態調配能力成爲行業剛需。監管層明確鼓勵券商推進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加速核心技術架構的轉型升級,正是基於這一現實考量。不過,部分中小券商在本輪行情中以“低傭”策略快速拓客,但受限於資金實力,信息技術投入相對不足,其系統承載力能否跟上客戶規模擴張速度,或成爲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點。

其二,壓力測試要“直擊極限”。在滿足“歷史峰值三倍”基礎要求的前提下,券商應進一步引入多維度極端場景模擬,通過貼近實戰的測試環境,全面驗證系統在極限狀態下的穩定性與響應效率,確保測試結果真正具備風險預判價值。

其三,應急機制要“閉環高效”。故障發生後的黃金處置期內,券商技術團隊需快速定位根源並實施修復,業務團隊同步保障核心交易流程的連續性與合規性,客服團隊則通過透明化溝通穩定投資者預期,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將風險影響降到最低。

券商作爲市場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其系統建設不僅關乎自身經營發展,更影響着投資者的信心與市場生態的健康穩定。在市場活躍度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券商系統建設不能止步於當下平穩,更需以未雨綢繆的思維構建全鏈條防禦體系,切實爲市場交易穩定保駕護航,也爲資本市場穩健運行築牢技術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