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殺多在隱密處 黑數難計算

除了石虎「豆棗」遭犬殺,二年前在臺大校園被發現的白鼻心「冰箱」,野放七天後卻遭校內遊蕩犬咬死,肚破腸流躺在草叢中。棲息在淺山環境的穿山甲、山羌,甚至瀕臨絕種的草鴞、歐亞水獺等,也都慘遭犬殺。專家說,犬攻擊多發生在隱密處,致死率幾乎百分之百,還有許多黑數未被發現,危急情況比想像更嚴重。

零撲殺政策二○一七年上路後,遊蕩犬激增,與野生動物衝突愈演愈烈。審計部去年報告指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統計野生動物受遊蕩犬貓攻擊情形,二○二○年至二○二三年八月底止,以南投縣一二六隻最多、苗栗縣五十二隻次之、彰化縣十四隻排第三,穿山甲、石虎、白鼻心與鼬獾等淺山物種,都受到危害。

保育石虎團隊統計,從二○一九年至今,共追蹤四十二隻石虎個案,其中廿八隻已死亡,其中十一例死因爲犬類攻擊或疑似犬攻擊,數量最高。

二年前,白鼻心幼獸「冰箱」在臺大校園被發現,由多名研究員共同照顧,再請專家訓練後野放回臺大校園,沒想到七天後,研究員拿天線定位「冰箱」位置,發現站着三隻遊蕩犬,旁邊躺着冰箱的屍體,連腸子都流出來,死狀極慘。

去年二月,臺南市二仁溪南岸遊蕩犬羣體夜襲草鴞,一巢四隻幼雛全被拖出巢穴咬死,草鴞爲一級保育動物,估全臺數量不到五百隻,讓保育團體悲痛沮喪。金門僅存上百隻的歐亞水獺,也陸續傳出犬殺事件,逼得縣府加強熱點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