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2成「海域變暗」 海洋生態、氣候系統恐受衝擊

研究指出,過去二十年全球已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海洋「變暗」。示意圖/ingimage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最新研究指出,過去二十年間,全球已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海洋「變暗」,這一現象恐對海洋生態與全球氣候系統帶來潛在威脅。

根據英國BBC報導,這項研究刊登於《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研究團隊分析了2003年至2022年的衛星數據,發現全球約21%的海域出現海水透光層變淺,代表陽光難以穿透海面照射至深層海域。該透光層是海洋中約九成生物的主要棲息區,對碳循環與氧氣產生至關重要。

研究顯示,導致海洋變暗的原因包括海面升溫、藻華增生與強降雨導致的地表徑流增加。尤其在沿海地區,大量營養物質隨着雨水衝入海中,促使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形成赤潮,進一步阻擋光線穿透。開闊海域則因水溫上升使表層與深層海水混合減少,導致營養分佈改變與透明度下降。

研究指出,超過9%的海域透光層深度減少超過50公尺,另有2.6%減少超過100公尺,影響區域包括墨西哥灣流、極地與波羅的海等地。

普利茅斯大學海洋保育副教授戴維斯(Thomas Davies)表示,這項研究提供證據,顯示近年海洋表層顏色改變與浮游生物羣落轉變,已導致可見光穿透的範圍減少。「對於依賴太陽與月光進行捕獵與繁殖的生物而言,生存空間正悄悄縮減。」

浮游植物不僅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更負責產出全球約一半的大氣氧氣。透光層變淺將影響光合作用,進而衝擊整體海洋生態。

「海洋變暗的問題,將牽動我們呼吸的空氣、攝取的魚類與氣候變遷因應能力,」戴維斯說。

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教授史密斯(Tim Smyth)也警告,一旦透光層壓縮,海洋生物恐須向更淺水域集中,競爭食物與棲地資源,可能引發生態結構根本性改變。

本研究利用NASA海洋衛星數據與光照模型,搭配演算法推估透光層變化,同時評估日夜間光照條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團隊表示,夜間光照變化雖小於白天,仍具有生態意義。

研究人員呼籲,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變暗問題不容忽視,未來應持續監測與評估對海洋系統與人類社會的長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