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創!無死角監測 「洗手監測系統」防院內感染

國家衛生研究院和部立桃園醫院合作,開發出全球首個不使用攝影機、去識別化的手部衛生行爲監測系統,獲選爲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全球挑戰)封面。(王家瑜攝)

洗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尤其醫院內更是不能輕忽。新冠疫情期間,部立桃園醫院曾爆發院內感染封院42天,因此找上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研發全球首個不使用攝影機、去識別化的手部衛生監測系統,實際在加護病房驗證準確率達7成,去年12月獲選爲國際期刊《Global Challenges》(全球挑戰)封面。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廖倫德指出,衆多文獻顯示,洗手可有效減少交叉感染,進而降低住院天數和死亡率。在醫院有5個務必洗手的時間點,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或無菌操作技術前(例如打針)、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例如更換導尿管)、接觸病人後,以及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廖倫德指出,這是全球唯一不透過攝影機、去識別化的手部衛生監測系統,透過長期監控,盼降低院內感染髮生率,提高病患痊癒和存活率。(王家瑜攝)

透過醫護人員身上配戴小型感測器,並在病房內乾洗手、溼洗手、牀頭裝設感測器,透過壓力、超聲波和藍牙訊號,將手部衛生行爲轉換成數據,上傳到資料庫並分析。(國衛院提供)

該手部衛生監測系統去年在桃園醫院8間成人加護病房實際驗證,準確率達72%。(國衛院提供)

但根據統計,全球醫療機構手部衛生遵從率中位數僅40%。桃園醫院感染科醫師林宜君坦言,人都會有惰性,常常會有霍桑效應,在有人監視的時候洗得很認真,但數據容易失真,若透過物聯網(IoT)有助於落實手部衛生,同時也減少人員督導和稽查的工作負荷。

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幸表示,桃園醫院2021年1月發生全臺第一個新冠肺炎院內感染,起因是一位醫師做完插管動作後,手部衛生沒有落實得非常理想,導致自己和後續一連串感染,封院42天。在這個機緣下,桃園醫院向國衛院求助並參與研究,開發出這套手部衛生監測系統。

廖倫德說明,透過醫護人員身上配戴小型感測器,並在病房內乾洗手、溼洗手、牀頭裝設感測器,透過壓力、超聲波和藍牙訊號,將手部衛生行爲轉換成數據,上傳到資料庫並分析。當溼洗手時間未超過40秒,會在螢幕上以紅色字幕主動提醒,未來也會在人員配戴的感測器上做震動提醒。

去年1月,該系統在桃園醫院8間成人加護病房實際驗證,準確率達72%。廖倫德提到,考量個人手部衛生習慣不同,因此在病房外的11臺行動工作車上,亦裝設乾洗手偵測。這是全球唯一不透過攝影機、去識別化的手部衛生監測系統,不僅降低觀察和統計的人力需求外,透過長期監控,盼降低院內感染髮生率,提高病患痊癒和存活率。

國衛院副院長陳爲堅指出,加護病房工作非常繁重,醫護人員一天進出很多次,在繁忙之下可能未落實洗手,如何在不干擾工作、不侵犯隱私之下,同時提示做好洗手動作,是一項新的嘗試,且對於醫療體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透過IoT智慧科技,提升醫護人員留任意願,對於提升醫療韌性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