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GenAI大商機 學者:臺灣算力、人力、數據都不夠

DeepSeek掀起風潮,學者直言,臺灣在此次浪潮中,投入的算力、人力、與數據,顯然都不夠。(資料照片)

全球人工智慧行動峰會(AI Action Summit)連日在法國舉行,中國GenAI業者DeepSeek的開發模型在會中大放光茫。臺灣科技媒體中心13日與專家學者共同解析,臺灣應該如何看待新的AI模型、DeepSeek的資安疑慮等。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所特聘教授曾元顯指出,臺灣在此次浪潮中,投入的算力、人力、與數據,顯然都不夠。算力受限於電力,可以考量租用國外如美國的算力;人力則應多培養基礎研究的工程、科學人員,給予足夠的誘因;數據則需要大刀闊斧的投資與募集臺灣的語言資料。

曾元顯分析,反覆編輯校正過的書籍資料,而有極大量高品質的文件,才能訓練出優良的大型語言模型,中國大型語言模型給出版社的版權費約爲購買三年授權,每十萬字5000人民幣,歐美則是每十萬字5000美元,這是臺灣AI公司可以參考的價格。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兼教務長蔡炎龍指出,有關DeepSeek的資安疑慮,真的該擔心的是,DeepSeek不一定刻意造成,但會自然出現的狀況。就是在中文的訓練中,雖然DeepSeek沒有公開訓練資料,但可以預期,比起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在DeepSeek的比例很可能比 ChatGPT、Llama 等模型還更高,這會造成即使不是刻意,也會把想法、價值觀等等,潛移默化影響了常常使用DeepSeek的人。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戴鴻傑則認爲,雖然DeepSeek在相對算力侷限下的技術創新,讓全球研究人員已重新檢視降低模型開發和訓練成本的重要性和可能方向,對臺灣來說,除了基於更趨成熟的 AI 模型與訓練技術持續深化更在地的服務,仍應在人才培育以及基礎建設上投入更多的關注。

戴鴻傑認爲,從DeepSeek的崛起顯示AI研究團隊的成立、人才培育、算力資源投入以及開放的重要性。DeepSeek的團隊不僅有AI專家,還有擅長系統底層優化和高效能計算的工程師等,這種跨領域的合作是DeepSeek能持續性改善、研發和整合出新的突破性演算法與技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