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領導真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後的格局變化
來源:環球網
北京外國語大學 魏漢
氣候變化已成爲人類文明面臨的最重大挑戰之一。氣候災害會造成廣泛的破壞,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加劇了全球氣候危機。《巴黎協定》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的一項國際條約,於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十一屆締約方會議(COP21)上獲得通過,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國家自主貢獻(NDCs),將全球變暖幅度限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C以內,理想情況下限制在1.5°C以內。
美國的氣候政策在過去幾年經歷了很劇烈的起伏變動,在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美國在《巴黎協定》的談判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於2016年4月22日正式簽署《巴黎協定》,於同年9月3日批准該協定,承諾到202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減少26-28%。但隨着唐納德·特朗普於2017年1月當選美國總統後不久,2020年11月4日,美國正式退出該協定,令氣候倡導者和國際合作夥伴大爲震驚,並引發了人們對該協定對全球氣候努力影響的擔憂。隨後又是2020年總統大選喬·拜登勝選,2021年4月美國再次加入《巴黎協定》,提交了一份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旨在到2030年將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減少50-52%。然而,2024年11月特朗普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大選勝利,再次成爲美國總統,並在就職當天啓動退出《巴黎協定》的進程。
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削弱了全球氣候合作的信任基礎,也會增加了印度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負擔。這一轉變也可能對這些國家的氣候融資產生不利影響,使實施減緩和適應措施更加困難。此外,這可能會減少其他國家的可用碳預算,並提高排放成本,可能影響印度等經濟體。特朗普總統還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鼓勵使用塑料吸管,這與之前減少一次性塑料和管理廢物的努力相矛盾。他的退出向其他國家發出信號非常消極,毫無疑問,美國的退出使全球減排勢頭出現停滯不前的風險。但一些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歐洲部分地區,加強了其承諾,並表示願意合作並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CarbonBrief的分析,近95%的國家未能在聯合國設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2035年的新氣候承諾。這引發了人們對該協議能否推動氣候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嚴重擔憂。與此同時,不斷升級的氣候災難——從破紀錄的熱浪、災難性洪水到極端野火——凸顯了迫切需要果斷的領導力。若不立即採取果斷行動,《巴黎協定》就有可能淪爲空洞的承諾,而非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承諾。
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世界迫切需要填補全球氣候治理的領導真空,並推動集體行動以應對危機。美國的退出爲中國承擔全球氣候領導責任創造了機遇。中國通過採取積極措施減少排放,展現了顯著的承諾、強大的信譽和領導潛力。中國通過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擴大其碳交易體系以及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制定綠色投資原則(GIP),致力於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做出貢獻。2018年4月,中國對政府職能進行了重組,成立了生態環境部,以監督氣候變化並加強生態保護與氣候行動之間的協調。
2020年,中國宣佈了其目標,即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並更新了其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包括新的計劃、安排和更有效的政策。2021年,中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領導小組來指導碳達峰和碳中和工作。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之前,中國官員重申,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超過24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用於氣候變化倡議,並表示願意在未來繼續提供支持。此外,中國在多邊和雙邊氣候變化談判中深化了高層交流,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務實合作。應對氣候危機和推動全球能源體系轉型需要大膽的領導力和提出宏偉未來目標的能力。儘管中國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但中國已表現出強烈的意願,即通過適時兌現氣候問題承諾,積極爲應對氣候危機做出貢獻。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對重塑印度的氣候領導地位既帶來了挑戰,也提供了機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重申了印度對綠色轉型的承諾,並啓動了多項可再生能源計劃以減少排放,這些計劃不僅超越了以往的目標,還實現了里程碑式的成就。根據政府發佈的新聞稿,截至2024年12月,印度的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已達到209.44吉瓦,其中太陽能(97.86吉瓦)和風能(48.16吉瓦)佔據主導地位。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設定了到2030年非化石燃料發電能力達到500吉瓦的宏偉目標。然而,與美國持續的關稅戰以及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可能會削弱印度擴大可再生能源能力的努力。
總之,唐納德·特朗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造成了明顯的領導力真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凸顯了地緣政治動盪時代全球氣候治理的不穩定性。隨着氣候災難的加劇,世界無法承受領導力真空;集體生存取決於彌合分歧,將地球的迫切需要置於短期利益之上。隨着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關鍵論壇的臨近,世界將密切關注中國和印度將如何塑造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