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觀察 | 特朗普恢復對伊朗“極限施壓”政策,油價或穩定在70美元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道
春節假期最後一天,受美國總統特朗普多重政策影響,國際原油市場經歷了一輪V型震盪。展望後市,分析認爲,原油或再現震盪走勢,地緣政治將成爲最大不確定因素。截至北京時間2月5日16時許,美國原油期貨收跌21美分,或0.29%,結算價報每桶72.49美元;布蘭特原油期貨收跌27美分,或0.35%,結算價報75.93美元。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宗商品策略主管沃倫·帕特森(Warren Patterson)表示,2月4日的石油市場可謂一波三折。起初油價走弱,然而隨着當天晚些時候美國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油價隨即上漲。當日,美國原油期貨收跌46美分,或0.63%,結算價報每桶72.70美元;布蘭特原油期貨收漲24美分,或0.32%,結算價報76.20美元。
當天晚些時候,特朗普簽署了一項旨在恢復對伊朗“最大施壓”政策的行政令,使伊朗的大量石油出口面臨風險。特朗普表示,伊朗距離擁有核武器“太近了”,美國有權阻止伊朗向其他國家出售石油。不過,在強硬施壓的同時,他也保留了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聲稱願意會見伊朗領導人,努力說服伊朗放棄發展核武器的努力。
帕特森認爲,美國對伊朗政策對石油市場影響較大。考慮到特朗普上一任期內對伊朗的強硬態度以及對該國實施的石油制裁,特朗普剛剛宣佈的政策並不令人驚訝。“在拜登任內,這些制裁從未被解除,但也沒有被嚴格執行,特別是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因此,更嚴格的政策落地可能會使高達100萬桶/日的供應面臨風險。”
彭博行業研究資深分析師Henik Fung在報告中表示,伊朗是今年石油市場的重大不確定因素,可能引發石油交易員對美伊緊張局勢加劇的擔憂。“雖然OPEC+的縮減減產計劃或會增加供應過剩的可能性,但如果特朗普重申對伊朗採取極限施壓政策,中東的石油產量可能仍會面臨風險。這樣做可能會減少全球石油供應,造成油價大幅波動。”
“彭博行業研究的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伊朗的石油產量約爲336萬桶/日,這足以緩衝美國能源信息署預計的2025年因經濟放緩導致需求下滑100萬桶/日。”Henik Fung表示,“由於美國料將收緊對伊朗的外交政策,投資者對短期全球供應風險持謹慎態度。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升級可能擴大石油的風險溢價,並繼續將油價維持在70美元/桶以上。”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25年,大國博弈將是影響全球格局的最大變量,特朗普因素或將對全球經濟、能源市場、國際合作產生重大影響。全球經濟預計增長3%左右,增速進一步放緩,能源需求保持小幅增長,增幅進一步收窄。國際石油市場將趨寬鬆,國際油價運行中樞明顯下移,預計布倫特年均油價在65~75美元/桶區間。
特朗普因素將成油價走勢的最大變量
當地時間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職當天簽署了超過40 項總統行政令。在能源政策方面,他計劃削減能源生產相關的法規並降低通脹,承諾增加石油開採,以最大限度提高美國傳統能源產量。此外,他還宣佈再次退出《巴黎協定》。特朗普的能源政策將如何影響全球能源格局,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
Henik Fung分析道,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提高國內石油產量可能成爲其推進美國能源自給自足的一項關鍵優先事項。美國成爲能源淨出口國主要發生在特朗普任內,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間,美國石油進口量下降了27%。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儘管受到疫情衝擊,美國國內頁岩油產量仍從530萬桶/日飆升64.1%至870萬桶/日。
然而,Henik Fung認爲,當前,在全球需求疲軟的背景下,石油產量上升恐將導致供應過剩,從而抑制油價。雖然OPEC+仍可能延長減產計劃以維持油價,但美國供應的增加或迫使OPEC+改變策略以奪回市場份額。這從去年9月以來美國頁岩油產量停滯在10.5百萬桶/日可見一斑。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表示,美國能源政策的核心在於加強美國的能源獨立,重視化石能源的發展,並通過大幅提高貿易關稅,衝擊國際氣候合作,激化能源領域大國博弈。這將強化單邊主義,削弱全球攜手推動能源轉型共識,衝擊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可能終結將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下的希望。
陸如泉將特朗普的能源政策總結爲“三把斧”:一是將全面放寬國內對化石能源產業的各項限制,大力支持油氣生產,採取限制伊朗、委內瑞拉與俄羅斯等國油氣出口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對油氣市場控制權;二是加快火電和核電審批,“加倍”供電量以滿足人工智能等高耗能產業的需求;三是放寬環保限制,取消新能源發展補貼,再次退出《巴黎協定》,同時通過加徵關稅的方式,支持新能源產業本地化發展。
特朗普2.0時期,國際油價將何去何從?中國石油經研院市場所所長王利寧指出,特朗普因素將成爲影響油價走勢的最大變量。一方面,特朗普將出臺能源政策刺激美國油氣生產和出口,大幅提高關稅壁壘拖累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導致全球供需寬鬆程度加大;另一方面,美西方可能加大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制裁力度,導致局部時段全球供應收緊引發油價大幅波動。促升與促降因素疊加,或將對國際油價走勢產生重大影響,波動區間明顯加大。
王利寧表示,特朗普1.0時期,油價均值爲58美元/桶,刨去其任期的最後一年(新冠疫情),均價是63美元/桶,明顯低於拜登時期的80美元/桶。再考慮到特朗普提出的降通脹政策目標,預計油價的總體中樞將會回落,不過也不會回落太低,不然會讓特朗普支持的油氣產業受到衝擊。
“目前,頁岩油三分之二的產量已掌握在六家主要石油公司手中。美國頁岩油平均邊際成本是46-58美元/桶。因此,油價往下降是確定的,但降到58甚至60美元/桶後,整個美國頁岩油行業就不景氣了,美國企業也會有很大的反彈。所以,我們的總體研判是,油價大概在60-80美元/桶範圍之內或稍微再低一點的範圍內波動。”他補充道,“特朗普政策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所以整個市場的波動性會非常大。”
面對特朗普的能源政策,OPEC將作何反應?在彭博行業研究資深分析師Salih Yilmaz看來,爲控制供應並將油價維持在70-80美元/桶,OPEC+可能延長減產措施。同時,如果特朗普重新推行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政策,中東原油產量可能面臨風險。此舉恐導致全球石油供應減少,併爲OPEC+提供一定的產量調整空間,又不會導致油價螺旋式下跌。
上週,特朗普兩次公開敦促OPEC+降低油價,但OPEC+仍保持謹慎。當地時間2月3日,OPEC+在審查會議上未對現有的石油生產計劃作出任何調整,即本季度繼續限制原油供應,並從4月起每月逐步恢復12萬桶/日的產量,到2026年晚些時候之前共恢復210萬桶/日的供給。阿聯酋獲准額外增加30萬桶/日的產量,以反映其近年來產能的增長。
帕特森指出,伊朗原油供應的減少將擡高油價,這與特朗普降低油價以抗擊通脹的努力相悖。“他希望看到歐佩克增加石油產量(已經呼籲過)來抵消伊朗的任何潛在損失。然而,在當前價格水平下,說服沙特和其他成員增加產量可能很困難。”
今年中東局勢將比一年前更危險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隨着特朗普重返白宮,2025年的中東局勢將比一年之前更加危險。目前,特朗普對伊朗和以色列的政策正在逐步展開,這些政策將讓中東緊張形勢進一步升級。在伊朗方面,特朗普將繼續採取“極限施壓”政策,旨在把“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以及阻斷伊朗獲取核武器的一切渠道。在以色列方面,特朗普也拋出驚人言論,稱希望美國“接管”加沙地帶,並“長期擁有”加沙。
在競選期間,特朗普指責拜登政府沒有嚴格執行石油出口制裁的政策,使伊朗石油出口恢復到幾乎滿負荷狀態,這讓伊朗獲得了大量的外匯。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估計,伊朗2023年的石油出口收入爲530億美元,2024年上升到了540億美元。根據歐佩克的數據,2024年伊朗的產量處於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雖然尚不清楚美國能否讓伊朗石油出口歸零,但總體而言,特朗普是要重啓他第一個任期內對伊朗的強硬立場。
在其2018-2020年的第一任期內,特朗普就對伊朗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包括退出伊核協議、制裁伊朗石油出口、凍結伊朗相關金融機構的資產、實施 “極限施壓” 策略、發動軍事襲擊炸死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等。這些措施給伊朗經濟帶來巨大壓力,使得該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加劇,外資大幅流出。
李紹先強調,特朗普的外交策略一貫是“胡蘿蔔加大棒”,在經濟上孤立伊朗的同時,也擺出可以與伊朗談判的開放姿態,企圖讓伊朗在壓力面前對美國服軟。但是,考慮到兩國長達幾十年的對立,以及美國對伊政策的反反覆覆,“伊朗屈膝的可能性很小”。
近日,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齊表示,伊朗領導層認爲目前沒有理由與特朗普政府展開直接會談,解凍伊朗資產可能是恢復伊美之間信任的第一步。他說,“要實現(直接會談),需要有個基礎。我目前還看不到這樣的基礎。不過,我們當然得看看他們會推行什麼樣的政策,是否存在對話的基礎。”
當地時間2月4日,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舉行會談,重點討論加沙停火等問題。特朗普在會後表示,建議永久重新安置來自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他呼籲約旦、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接納來自加沙的巴勒斯坦人,以便加沙地帶重建。他還表示,他可能正在重新考慮此前在2020年提出的建立巴勒斯坦國的計劃。
對此,李紹先認爲,特朗普的加沙政策忽略了兩個問題:第一,如何讓超過200萬的巴勒斯坦人自願離開自己的家園;第二,如何讓約旦、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接納如此大規模的移民。“特朗普的方案不僅於事無補,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性,而且還有嚴重攪亂局勢之嫌,將極大地激勵已經空前得勢的以色列極右翼政黨,給停火協議第二階段的實施投下陰影。”
在特朗普最新言論發表後不久,哈馬斯和沙特阿拉伯第一時間作出迴應。哈馬斯官員表示,特朗普加沙遷移計劃將“製造混亂和緊張局勢”。沙特方面則重申,沒有建立巴勒斯坦國,沙特就不會與以色列建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