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綠色轉型遭遇衝擊怎麼辦?劉世錦:中國不能退
文/夏賓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4日在北京主辦“能源中國——全面加速綠色能源轉型推動協調發展”活動,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言時表示,美國政府退出《巴黎協定》、着手削減新能源補貼、“鬆綁”石油開採,衝擊全球綠色轉型,對此,中國有明確態度是“不能退”。
爲什麼“不能退”?劉世錦指出,要堅持綠色轉型不動搖,首先是堅守一個基本理念,即綠色轉型是人類社會無法迴避的共同選擇,這個大的方向不能變也變不了。
他還提到,中國新能源發展到目前的階段,投入了人力、物力、財力並通過創新大幅度降低了一些關鍵性綠色技術成本,現在風能、光伏發電成本與傳統燃煤相比,投入產出的經濟性已具有較強競爭力,“不應該退,也退不回去了”。
劉世錦舉例說,光伏發電過去10年成本下降約90%,所以當下即使不考慮氣候問題,就從發電環節來說,“如果放棄它是很不明智的”。
在劉世錦看來,儘管目前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高比例新能源引發的電力供應不穩定、分佈式能源上網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衝擊等,但“我們不能迴避、必須直面”。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表明,發展中的問題應通過進一步的、更好的改革開放和創新來解決,慢發展和不發展纔是更大的問題。
劉世錦強調,在供給側,需要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的設計和建設,選擇建立一種以新能源爲主導或爲基礎的新型電力系統;在需求側,要儘快推動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過渡,並且把碳排放雙控量化目標落實。
談及“十五五”及更長一段時間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劉世錦認爲,“還需要保持一個適度快速的增長”。綠色轉型從根本上講是用新技術來換舊技術,由此開闢了新的技術和產業賽道,帶動了大量投資,進而帶動大量的生產和消費。這樣,綠色創新就成爲創新投資和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泉,二者間的關係就變成了相互支撐、協同共贏。
“最近幾年綠色低碳投資已經成爲中國投資領域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別是在增長部分。”劉世錦認爲,中國經濟近年來的穩定增長,綠色低碳產業的快速崛起功不可沒,未來要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這樣才能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增加研發投入、持續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