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2.0-企業面對再全球化 營運環境的關鍵挑戰
臺灣企業未來三年佈局重點已從大陸轉向美國、印度、越南等地,尋求分散風險與掌握新興市場機會。圖/美聯社
在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重組與貿易政策劇烈變動的全球環境下,企業全球化的模式正面臨深刻重構。臺灣企業若欲在「再全球化」浪潮中穩健前行,必須從過去成本爲導向的全球化1.0長鏈模式,轉變爲更貼近市場客戶需求且彈性、在地化的全球化2.0區域短鏈模式,這已不僅是策略選擇,而是生存之道。
同時,根據勤業衆信最新上市櫃企業的調查發現,臺灣企業未來三年佈局重點已從中國大陸轉向美國、印度、越南等地,顯示企業正積極尋求分散風險與掌握新興市場機會。
然而,當全球經濟版圖在「再全球化」的巨浪中劇烈重繪,暗藏許多企業難以察覺的「隱形地雷」與「策略盲點」。以勤業衆信過去所服務的案件中也發現,臺灣企業進行再全球化的佈局時,往往面臨稅務管理、人才策略、資訊斷鏈與合規治理的風險與挑戰。
稅務管理方面,建議可以重新檢視全球稅務佈局。在美中貿易摩擦與匯率波動的雙重壓力之下,企業若未妥善規劃投資架構與營運流程,將面臨稅務效率低落與關稅成本上升的風險。企業可透過租稅協定與移轉訂價策略,降低集團有效稅率與關稅衝擊。同時,強化總部營運效能與智慧財產權佈局,確保技術不外流併合理分配利潤,並可透過保稅倉與自由貿易區的運用,提升進出口彈性與成本效益。
人才策略方面,建議可採用因地制宜的靈活用人策略。未來企業管理人才,除了產業知識與經驗,更需具備國際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同時,企業取才也要走向多元,運用人力外包、遠端與混合辦公與自由職業平臺等方式,以因應跨地域、跨時區、高效率的營運需求。面對資訊斷鏈,建議可應用科技打造全球營運一體化視角。很多企業常發現海外據點的資訊系統過於老舊,導致數據散落,造成整合與管理上的困難,建議企業需運用科技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供應鏈管理系統,成爲可視化的儀表板,並建立模組化科技架構,導入雲端架構以及資料治理機制,打造數位大腦,不僅可協助企業破解數據孤島效應,推動從「被動應變」轉向數據驅動的「主動因應」,由科技驅動企業營運的韌性。
隨着企業再全球化腳步的加速,合規要求的重要性也不斷升下,需要建立系統化的合規架構,這套架構涵蓋範圍從傳統法規延伸至ESG、數據隱私與供應鏈透明度等。企業若是仍將合規僅視爲符合最低要求的成本中心,將錯失進入市場與強化品牌信任的機會。建議企業首要建立核心專責團隊統籌,並且可以透過策略性併購快速取得合規能力,審慎辨識合規義務並與內控作業結合,善用科技工具追蹤法規更新與強化內部法規偵測。最重要的是,由上而下建立系統化而且具前瞻性的合規管理架構,且善用國際標準驗證制度(例如ISO37301)驗證,並且持續宣導合規文化與當責精神。
再全球化是一場產業重構,臺灣作爲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臺灣企業必須重新思考其全球定位與價值鏈模式,從成本目標走向價值創造,透過智慧稅務治理、靈活用人策略、擁抱科技賦能與前瞻合規系統,方能在不確定性的全球競爭賽局中穩健成長,爲臺灣企業開創新的全球版圖,並創造永續的股東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