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疊加拉尼娜 氣候“冷信號”爲何難擋“高溫”?

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Service)監測報告,2025年1月是該機構自1940年有記錄以來監測到的最熱1月,2月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氣溫第三高的2月。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副局長薩曼莎·伯吉斯表示,2月延續了過去兩年觀察到的創紀錄或接近紀錄的高溫趨勢。

去年12月開始,熱帶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即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拉尼娜對全球氣候有相對短暫的降溫效應。那麼,爲何仍出現全球高溫趨勢?拉尼娜的降溫效應“失靈”了嗎?

拉尼娜現象下的氣候異常

2024/2025年冬季,全球平均氣溫總體偏高。歐洲、俄羅斯、北美洲北部等地氣溫偏暖最明顯,但季內階段性起伏大,如美國在1月初經歷強寒潮和強降溫過程;我國冬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但也在1月底發生了影響範圍廣、降溫幅度大的強寒潮過程。在降水方面,全球降水空間分佈不均。東亞東部、非洲中北部、北美洲南部等地降水異常偏少,部分地區出現較嚴重的氣象乾旱,而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降水異常偏多,部分地區遭遇較嚴重的洪澇災害。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顧薇表示,每年全球各個地區的氣候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異常特徵,而導致氣候異常的成因非常複雜,既包括人爲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也包括海洋、大氣等自然條件的波動,例如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北太平洋年代際濤動、北極渦旋等。

2024/2025年冬季,我國南方地區、非洲中東部等地的乾旱少雨現象主要體現出拉尼娜狀態的典型影響。

拉尼娜=我國“冷冬”?

歷史資料分析表明,在多數的拉尼娜年,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較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較常年更加頻繁,我國冬季易出現氣溫偏低的情況。

顧薇介紹,“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近年來拉尼娜發生後我國出現冷冬的概率顯著減小。我國冬季究竟是偏冷還是偏暖,除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事件和全球變暖因素以外,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其他因素也會產生一定作用。”

顧薇解釋,2024/2025年冬季,儘管大氣環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拉尼娜年的特徵,導致我國的冷空氣過程較爲活躍,出現了10次冷空氣過程,但受全球變暖的持續影響,我國冬季平均氣溫仍然偏高。

此外,北極渦旋等一些中高緯度環流系統的階段性變化是導致冬季氣溫出現階段性起伏的主要原因。

因此,單純將拉尼娜與冷冬關聯起來並不科學。

拉尼娜春夏影響不“退場”

後期拉尼娜將如何發展?

“2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有所回升,當前拉尼娜即將結束,預計春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處於 ENSO中性狀態。”顧薇介紹。

拉尼娜對氣候的影響往往有滯後性,拉尼娜狀態結束後,其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特別是對接下來1—2個季節的氣候影響較爲明顯。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表示,受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海溫異常影響,春季菲律賓附近對流層低層大氣易出現異常氣旋式環流,不利於暖溼氣流向中國南方地區輸送,導致華南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

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就我國而言,在今年的春夏季,多雨區容易出現在北方地區;就全球而言,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可能因降水偏多而導致洪澇災害,阿根廷東部等地區則可能由於降水偏少而出現乾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