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業績腰斬,永興材料股東擬最高減持3%股份,套現6.24億元

記者金音,見習記者李昊

編者按A股史無前例的重磅政策利好之下,投資人正在重塑寶貴的市場信心。但作爲股市發展基石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卻並不都在響應監管號召,增持回購。有些上市公司及其實控人不但沒有做哪怕是表面上看是隔靴搔癢的敷衍動作,反而“頂風作案”,趁市場大漲之機抓緊減持套現“割韭菜”。在全市場期盼已久的組合拳發力之時,他們卻成了挖中國股市牆角的人。

2月6日晚永興材料(002756.SZ)公告稱,持股7.31%的股東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久立特材)計劃以集中競價、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本公司股份不超過1583.14萬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3.00%)。以最新收盤價38.59元/股測算,久立特材最高套現6.24億元。本次減持原因爲基於實際經營情況和資產配置優化等。

同時,永興材料董事鄭卓羣計劃減持不超過3.90萬股,對應市值約150萬元。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2024年11月永興材料股價觸及50.64元/股的階段性高點,隨後震盪下行。若將時間線拉長,公司股價曾在2022年7月觸及118.39元/股的歷史高點,對應市值超過63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永興材料高管曾有過“左手回購,右手減持”的行爲。2023年10月起,公司便開始回購股份,至2024年9月累計耗資5億元回購公司股份。期間,公司副總經理姚國華於2023年12月減持4.20萬股;公司副總經理高亦斌於2023年12月減持4.50萬股。

近兩年永興材料股價整體表現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缺乏基本面支撐。

2020年-2022年是永興材料飛速發展的三年。公司專業從事高品質不鏽鋼棒線材、特種合金材料和鋰電材料的研發和生產,產品主要應用於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及儲能等領域。

其中,永興材料碳酸鋰業務已建成涵蓋採礦、選礦、碳酸鋰加工三大業務在內的新能源產業鏈,以自有礦山的鋰瓷石爲主要原料,經採、選、冶一體化流程生產電池級碳酸鋰。作爲鋰離子電池材料的原材料,電池級碳酸鋰廣泛應用於三元、磷酸鐵鋰、鈷酸鋰、錳酸鋰等多種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電解質材料,並最終應用於新能源汽車、儲能、3C等領域。

受益於新能源電池過去幾年的發展,永興材料淨利潤從2020年的2.58億元暴漲至2022年的63.20億元。但隨着鋰電行業產能過剩、競爭加劇,2023年公司淨利潤腰斬至34.07億元。近期公司發佈業績預告稱,預測2024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30億元-12.30億元,同比下滑63.90%-69.77%。

永興材料表示,2024年公司特鋼新材料業務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持續推進產品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維持盈利能力穩定;公司鋰電新能源業務產銷正常,第四季度隨着碳酸鋰價格趨於穩定,單季度經營性利潤環比有所好轉,但全年碳酸鋰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加之技改項目資產減值等因素,2024年度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下降。

在2024年半年報中,永興材料曾表示營業收入下滑原因爲“報告期碳酸鋰產品銷售價格同比大幅下降所致”。

近兩年鋰電行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壓力增大等。業績未見拐點之時,永興材料股東的大額減持套現,可能會帶走投資者寶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