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優化學生校內成長節奏

■學校必須緊緊圍繞“身心健康二十條”發揮好主導作用,從觀念、時間、空間、資源等方面協同發力,不斷優化學生成長節奏

■讓我們共同關心支持學校的改革探索,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陽光的環境中舒展生命的枝葉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於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化謀劃部署。這是北京系統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舉全市之力守護學生健康成長的發展宣言。

“身心健康二十條”直指當下阻礙兒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頑疾,通過系統設計、多措並舉,力求突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系統性健康困境。學校作爲育人的主陣地,必須緊緊圍繞“身心健康二十條”發揮好主導作用,從觀念、時間、空間、資源等方面協同發力,不斷優化學生成長節奏,構建起精準支持、持續發展、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

從觀念維度來看,學校需要進行教育價值觀的重構,摒棄功利化育人觀、搶跑型發展觀,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而言,學校要堅持“一校一策”原則,制訂學生身心健康提升計劃,讓科學的育人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學校要持續加強“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普及與宣傳,爭取社會、家庭等多方力量支持,積極引導各方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

從時間維度來看,學校需要進行“課內—課間—課後”的一體化設計和實施,將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置於每日在校完整的學習生活中,優化課內、課間、課後服務供給,並打破三者各自爲政的藩籬。其一,基於課程標準和學生學習準備實際,設計合理的學習體系,在構建難度、壓力與學齡、學段相適應的學業進階體系中,優化考試評價方式和成績呈現形式,減少考試的比較性,彰顯評價的發展性。其二,根據知識類型和學生差異,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課堂活力,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育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實際獲得感。其三,加強課間育人理念的頂層設計並與課內建立聯動,要像重視課堂一樣重視課間,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貫穿到課間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中。其四,在實現課內課間聯動的基礎上,對接課後服務時間,根據學生健康發展需求,開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發展特長中實現有質量的健康成長。

從空間維度來看,學校要有效利用各種空間、場域,將其精心打造爲支持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可以在公共區域佈置心理角、互動牆、減壓裝置等,盤活校內健康活動實踐場景,推動形成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比如,北京有的學校利用帳篷活動開闢學校育人新空間。學校定期向年級組發佈徵集令,參與帳篷活動的學生在家庭的協助下自主設計帳篷主題、內容及進行學具的前期準備。在實施的過程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會根據學生遇到的問題、需求給予及時的幫助,小小的帳篷讓孩子們的共情力得到了有效發展。

從資源維度來看,學校需要有意識地開發、盤活校內資源,爲學生健康成長創造更多支持力量。一是開發健康教育資源。學校需要將身心健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庫,圍繞生活方式、生長髮育與青春期保健、運動健康、心理健康等開展健康教育。二是盤活關係資源。學校要在校內積極構建良好的同伴關係,可以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班集體活動,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團隊意識,提升班級歸屬感;也可以建立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爲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動機會。和諧師生關係的構建也非常重要。學校應秉持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原則,構建尊重、理解、包容、欣賞的師生關係,促進師生相互悅納,在溫暖的教育氛圍中共同成長。

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黨中央關心、人民羣衆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從觀念革新到時空重塑,從資源整合到生態構建,學校的積極作爲是“身心健康二十條”落地見效的關鍵。讓我們共同關心支持學校的改革探索,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陽光的環境中,舒展生命的枝葉,綻放獨特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1日 第02版

作者: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