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保送名校,網友質疑:大字不識幾個能聽懂嗎?官方做出迴應
最近全紅嬋被保送進暨南大學的消息火了,網上吵得不可開交。
一個拿過三塊奧運金牌的跳水天才,爲什麼讀個大學還能惹出這麼多爭議?
說起這個姑娘,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東京奧運會上那個“水花消失術”一跳成名的跳水天才。
巴黎奧運會又連着拿金牌,現在才18歲就成了奧運史上最年輕的三金得主。
可最近她上熱搜不是因爲比賽,而是因爲要上大學了。
奧運冠軍保送211惹爭議
保送進暨南大學的消息一出,網上直接炸開了鍋。
有人拍手叫好說“冠軍就該有這待遇”,也有人氣得跳腳說“這不公平,金牌還能換文憑?”
其實最開始好多人都以爲全紅嬋會去中山大學,畢竟中山大學是廣東排名第一的985高校,名頭響噹噹,但中山大學去年就發公告說從2024年起暫停招保送運動員了。
反觀暨南大學,雖然比中山大學稍遜一籌,但也是211重點,現在依然有高水平運動員的政策。
暨大有個“冠軍校友圈”,蘇炳添、謝思埸這些體育明星都在那兒讀過書,訓練設施也專門爲運動員定製。
全紅嬋不僅能和師兄弟相照應,還能夠彈性安排上課和訓練,兩不耽誤。
這麼一比較,暨大確實是更好的選擇。
在我們印象中,很多冠軍都是從清華北大出來的。
很多網友表示奧運冠軍上清華北大才配得上,但很可惜,清華北大這兩年對運動員的文化成績要求越來越高,得考到普通本科線65%才能進。
全紅嬋從小在體校長大,文化課底子薄,進去跟學霸們卷高數物理,估計訓練都得耽誤。
雖然清華北大名頭響,但對現役運動員來說還真不如暨大合適。
有人翻出教育部規定,說保送生至少得有高中文憑,可全紅嬋14歲進國家隊後就再沒正兒八經上過學,現在只有小學學歷。
暨南大學說她的運動成就相當於高中水平,但這“相當於”三個字就很多人無法接受了,今天能拿奧運冠軍換文憑,明天是不是電競冠軍也可以?
還有眼尖的網友發現,教育部要求保送公示至少15天,暨大這次只公示了5天,難免讓人懷疑是不是想趕緊把生米煮成熟飯。
但是我們別糾着條條框框不放,全紅嬋7歲開始練跳水,別的孩子在教室讀書時,她每天要泡在水裡七八個小時,身上傷病不斷,給國家掙回來那麼多金牌。
現在想讀個大學還被指指點點,未免太寒心。
再說了,體育生保送又不是新鮮事,怎麼輪到全紅嬋就成“特權”了?
體教融合效果如何
以前運動員退役後沒文化沒技能,只能當教練或者改行,現在國家想讓體育和教育接軌,所以提出了“體教融合”這個政策。
全紅嬋報的運動訓練專業,要學運動解剖學、心理學這些課,以後轉型當教練或者進體育局都更有底氣。
但很多保送運動員文化底子太差,大學課程跟不上,效果並不樂觀。
更深層的矛盾還是教育資源分配。普通孩子寒窗苦讀十幾年,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看到暨大給奧運冠軍開“綠色通道”,家長們心裡肯定不平衡。
但運動員吃的苦也不少,他們的黃金年齡就那幾年,如果沒有政策保護,他們退役後連生存都是問題。
全紅嬋現在才18歲,既要備戰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又要抽空上大學課程,壓力可想而知。
暨大給她安排了網課和集訓補課,但文化課不是光靠突擊就能補上的。
有人擔心她會像某些運動員那樣“掛名混文憑”,也有人怕她兩頭顧不上,最後比賽成績下滑。
畢竟公衆對冠軍總是苛刻的,今天能把你捧上天,明天可能一點失誤就把你罵得狗血淋頭。
來自高校的“小心思”
招個奧運冠軍多划算,自帶流量,校慶活動還能來站臺。
全紅嬋這次保送,暨大官網點擊量暴增,招生簡章都被翻爛了,這廣告效應可比投幾百萬宣傳費管用。
但學校要是光把運動員當招牌,不好好培養,那跟搞“面子工程”有啥區別?
大家不是針對全紅嬋,而是怕保送制度變味兒。老百姓要的是公開透明:保送標準到底怎麼定?文化課有沒有底線?畢業門檻會不會放水?
有位網友總結得好:我們敬重冠軍,但更想要個公平。
運動員在高校的報送制度保送其實分三六九等,像全紅嬋這種奧運冠軍可以挑選211,全運會冠軍可以去普通一本,省冠軍可能可以保送到二本。
全紅嬋這次之所以引起這麼多爭議,還是老百姓心中的“名校情結”作祟。
普遍把985、211當作知識的聖殿,但體育本身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奧運冠軍的含金量是絕對不可以被輕視的。
“體育特長生”和“普通學生”一直都存在有競爭。有的家長在社交平臺訴苦:我家娃凌晨兩點刷題,全紅嬋凌晨兩點練跳水,最後人家保送211,我家娃考不上本科,到底誰更苦?
這話雖然扎心,但反映出現實困境:
普通孩子拼的是試卷上的分數,運動員拼的是血汗換來的獎牌,兩條賽道本不該互相較勁,可偏偏大學錄取是把兩撥人塞進同一個通道。
這就好比讓游泳運動員和自行車運動員比誰先到終點,根本沒法說清公不公平。
奧運冠軍退役之後生存困局
全紅嬋老家在廣東湛江邁合村,村裡四百多人年人均收入才一萬出頭。
她家以前是低保戶,媽媽出車禍沒錢治,奶奶常年臥牀。
要不是她跳出個奧運冠軍,這會兒可能在電子廠打工,或者早早嫁人了。
有網友說得對:“嫌人家文化低,你怎麼不問問當初義務教育階段,體校有沒有好好教文化課?”
我國很多體校確實存在“重訓練輕文化”的問題,文化課老師都是擺設。
孩子們上午訓練下午睡覺,晚上隨便抄抄作業了事。
等到了退役年齡,除了體育啥也不會,這纔有了後來大學開綠燈的政策。
前幾年某羽毛球世界冠軍保送進大學,結果被同學爆料“四年只見過三次,畢業論文都是教練代筆”。
這事兒鬧大後,教育部補充條例,要求保送生必須修滿學分才能畢業。
不過也有正面例子。乒乓球隊的鄧亞萍就是個標杆。
當年在清華惡補英語,後來到劍橋讀博士,現在搞體育投資風生水起。
蘇炳添在暨大帶研究生,發的論文都上核心期刊了。這說明只要肯下功夫,運動員照樣能文武雙全。
全紅嬋這事就像面鏡子,照出了我們骨子裡的矛盾:
既崇拜英雄,又害怕特權;既想要公平,又難逃比較。
社會對冠軍有多大的讚美,就要承受多大的期待。
全紅嬋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給後來者探路。
要是這條路能趟平了,讓更多運動員退役後有機會讀書轉型,今天的口水戰也算沒白打。
就像她那個著名的“水花消失術”,入水時動靜越大,成功時掌聲越響,關鍵得看最終能不能穩穩壓住那朵浪花。